目 录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二十周年专稿 /
5 担当国家使命 培育译界英才 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作出新贡献——在翻译资格考试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杜占元
理论研究 /
9 真善美:作为方法论的中和翻译 杨枫 李思伊
16 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命题探究 刘军平
27 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基质 杜世洪
译史纵横 /
37 科学救亡与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科学小说译介 何荷 熊兵
译介研究 /
44 《大唐西域记》百年英译研究:回顾与思考 金萍
53 传统文化的异域转生——中医药典籍在法国的译介研究 王天宇
翻译教学 /
62 翻译研究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以“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 赵田园 徐秀玲
69 高校 MTI 创译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文体与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 余静
译家研究 /
77 瞿秋白翻译实践与思想研究 王建华 胡茜
87 德语译家顾彬的翻译阐释观 周奕珺 贺爱军
翻译评论 /
95 从“视觉形象”到“精确定义”——庞德《诗经》英译中的两种表意解读 王坤
学术视点 /
102 全球化、数字化与跨学科背景下国际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发展 王晓睿 王斌华
行业研究 /
108 我国翻译能力市场需求与 MTI 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高彬 胡萍萍
翻译技术 /
117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伦理构建 陆艳
书刊评介 /
126 探索翻译史研究的新视角——《翻译与历史教程》评介 欧阳东峰 郑璇龄
学术访谈 /
132 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提升翻译教材的科学性——柴明颎教授访谈录 李澜 姚红梅 柴明颎
学术争鸣 /
138 对“thick translation”的再认识——兼谈中华文化“走出去”语境下薄译也是一种厚译 艾丽华 杨仕章
实践探索 /
145 政治文献用典英译探析 俞婷宁
152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民法典》特色法律术语翻译 张法连 贾小兰 汤文华
160 透彻“品味”、顺畅“调味”——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互译评析(2023) 温玉霞 马晓迪
165 求真与务实:译者的责任与艺术——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汉互译评析(2023) 曹韦 常福良 段志灵
自学之友 /
172 Meditations(Book I, 16)(Martin Hammond) 曹明伦 译
174 谈译者的“杂学”知识及其运用 曹明伦
178 辨明病机方能防病治病 林巍 译
180 中医语境下的辨析与变通——兼评第七届“岐黄天下杯”世界中医翻译大赛英语组参赛译文 林巍
词语选译 /
18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汉英对照节选)
189英文摘要 /
191 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竞赛规则 /
中文摘要
真善美:作为方法论的中和翻译
杨枫 李思伊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方法论既是理论本身的生产标准,也是研究方法的能行规则。本文从知识翻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出发,阐述了“真、善、美”作为一般研究方法的“中和翻译观”的中外哲学渊源、内涵与价值,揭示了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承载的知识再生产的文化互鉴功能。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真善美;中和翻译方法论
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命题探究
刘军平 武汉大学
摘要:知识翻译学的系列理论命题的提出,体现了翻译学知识与知识论之间整合的内在必然性。它将翻译研究推向了跨学科的理论维度,进行了复杂系统的整合研究。由此,翻译研究可夯实理论基础,更新范式,进一步增强学科的求真意识、求善意识、求美意识和理论自觉意识。将知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所形成的跨学科越界,构成了新的翻译研究命题和问题意识,加深了我们对翻译现象的认知,弥补了现存的翻译理论知识之不足。知识翻译学方法论上进行的创新尝试,带来的是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的翻译知识。这种跨学科贯通路径,体现了自主知识创新的价值,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聚焦“词与物、词与事、词与人的知识存在”的命题,进而从解释学角度,阐发知识翻译学“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的陈述命题。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理论命题;三位一体;解释学
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基质
杜世洪 西南大学
摘要:知识翻译学需要夯实学科基质建设。学科基质是什么?知识翻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亟待深究。在知识翻译学既有论断的基础上,根据康德关于知识判断的四大范畴与十二小范畴来建立知识判断的标准,论证了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基质的组成要素:形上思想、理论概括、价值标准和实践范例。基于此,以“不可译性”问题作为学科基质的实践范例,探讨知识翻译学解决翻译难题的理论指向与实践路向。从理论指向看,知识翻译的实质是从地方知识出发,到达世界知识的系列加工过程;从实践路向看,知识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即两种生活形式之间地方知识的互借、互明、互鉴、互惠和互生。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学科基质;地方知识;知识翻译;不可译性
科学救亡与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科学小说译介
何荷 熊兵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内忧外患之际,《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和《小说林》创刊人汇集了梁启超、周桂笙、徐念慈等当时多位知名译者,在 1902-1908 年间连载了译自英、法、美、德、日等国十余篇科学小说,积极引入法国“凡尔纳热”和日本“春浪潮”,并较为敏锐地捕捉到法国天文学家、荷兰科学家等创作的多篇高质量科学小说。本研究通过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译入科学小说的史料梳理,发现晚清知识分子通过转译或直接翻译,畅想和反思未来世界的科学小说,或畅抒政治理想,或启蒙新知,普及天文、地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领域知识,或推崇尚武之风,助国人之士气。此科学启蒙之举迎合晚清国民思潮和救亡主题,彰显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对开启民智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科学小说;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科学救亡;译介效果
《大唐西域记》百年英译研究:回顾与思考
金萍 浙江传媒学院
摘要:《大唐西域记》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古丝绸之路行记文献之一,其英译研究对于探察丝绸之路 - 西域文明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国际传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西行百余年的英译历史轨迹和英译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史回顾与问题反思。《大唐西域记》是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与文化政治等多元价值于一体,兼具人类学特质的文化翻译形态,以往的译事活动多集中于其佛教价值的译介与传播。今后,还需对其丰富的跨文化价值进行开采与挖掘,使其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找到翻译传承与再生的多元有效方式。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英译传播;跨文化价值;翻译传承与再生
传统文化的异域转生——中医药典籍在法国的译介研究
王天宇 东南大学
摘要:法国是欧洲中医教育与研究的中心。其中医典籍翻译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资料搜集与典籍片段翻译(17-19 世纪)、翻译作为研究的辅助(20 世纪初至60 年代)、回归传统与典籍(70 年代至今)。本文以翻译为切入点,梳理中医药典籍在法国的传播历史,厘清影响译介的主客观因素,以描述其“以应用为导向,研究反推翻译”的发展脉络。由此我们认识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世意义。对它的研究已不再属于中国学术本身,而应该在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医药文化展开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中医药典籍;法国;翻译;传统文化
翻译研究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以“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
赵田园 徐秀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近年来翻译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见增,但对“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研究类课程的思政教学关注不多,尤其缺少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案例研究。本文以“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阐述在大思政教学理念引领下,该课程集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流程设计、思政融入时机挖掘、融入资源收集、融入方式探索为一体的翻译研究类课程“一核三阶四翼”思政教学模式。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说明该课程思政教学达到了预期集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和情感塑造为一体的教育目标,以期助力构建翻译实践课与研究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机制,并为其他院校同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翻译研究类课程;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翻译教学
高校 MTI 创译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文体与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
余静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行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这对传统翻译实践和高校翻译硕士(MTI)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以“文体与翻译”课程五年的教学改革为案例,探讨了创译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可行路径。创译能力是人类译者独有的、人工智能所无法企及的关键技能,能够显著提升翻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附加值,拓展其职业边界和前景。文章详细阐述了创译人才培养的理念、途径和方式,探讨了如何在现有的培养框架内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并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面提供了具体改革措施。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当前 MTI 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也为创译教学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翻译硕士;教学改革; 创译;人工智能翻译;个性化培养
瞿秋白翻译实践与思想研究
王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 / 华侨大学 | 胡茜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从梳理瞿秋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主张入手,系统阐释瞿秋白的翻译思想。其翻译实践可分为初学期和成熟期,分别呈现出以译促学和以译传理的阶段性特征,文学艺术和思想政治并重的选材特点。瞿秋白把国家为用和人民为本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理念,以信与顺辩证的统一作为翻译实践的方法论,三者共同构筑了瞿秋白的翻译思想体系;他采用直译、意译、创译和编译的翻译方法,从言语微观到理论宏观落实其翻译思想,对当前的翻译实践与理论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瞿秋白;翻译思想;翻译实践
德语译家顾彬的翻译阐释观
周奕珺 贺爱军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顾彬汉学家、翻译家兼作家的多重身份,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翻译思想,而翻译阐释观则构成其翻译思想的核心蕴涵。他的翻译阐释观,既蕴含对整个翻译理解和阐释过程的哲学思考,又富于与翻译实践密切关联的阐释策略。本文围绕顾彬探讨翻译的公开著述,从翻译的本质、时空距离与视域融合、阐释的开放性与“误解”、译者主体性及其规约四个方面阐明顾彬对于翻译阐释的理解及其提出的创见。顾彬的翻译阐释观体现出深切的时代关怀,充满着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翻译的深度思考,对于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西文明互鉴、世界翻译文学共同体的构建和全人类集体文化记忆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顾彬;翻译阐释观;双向阐释;“误解”;译者主体性
从“视觉形象”到“精确定义”——庞德《诗经》英译中的两种表意解读
王坤 中国民航大学
摘要:表意文字法是庞德翻译的一大特色,在《诗经》英译中大量使用。本文对《诗经》译本中的表意文字法做整体性研究,揭示了其诗学和儒学两种取向。诗学表意解读以实现“形诗”为目的,注重“视觉形象”的呈现,译文偏离汉字原义的自由度较大。儒学表意解读以凸显儒学义理为目的,注重词语的“精确定义”,译文考究词源意义,与汉字原义偏离较小。诗学表意解读多见于《风》与《小雅》,儒学表意解读多见于《大雅》与《颂》。此外,相较于前者,后者表现出更强的互文性。两种表意解读相互映衬,构成了典籍英译的一个独特案例,可以为典籍翻译实践和中国文化传播提供启发。
关键词:表意文字法;庞德;《诗经》;典籍英译
全球化、数字化与跨学科背景下国际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发展
王晓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王斌华 英国利兹大学
摘要: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及复杂性日益突出。本文基于第十届欧洲翻译研究协会大会的发言交流,聚焦国际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关注新冠疫情和机器翻译为翻译研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介绍跨学科翻译研究的动态,厘清翻译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探讨关于翻译研究传统议题的新思考,以期为我国翻译研究者发掘和提供一些新的翻译研究热点,从而助力我国翻译学的不断发展并加强与国际翻译界的交流。
关键词:国际翻译研究;全球化;数字化;跨学科
我国翻译能力市场需求与MTI 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高彬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胡萍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温州商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翻译岗位招聘广告内容和翻译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现状,探讨了翻译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程度。研究发现,市场需求更偏向于软技能、职业和工具能力以及交际和文本能力,而人才培养环节更重视翻译知识与实践能力及语言外能力。虽然二者对于翻译实践能力和经验的重视程度较为一致,但在双语能力、行业领域知识、职业道德及素养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提高翻译专业教育的质量,建议从翻译核心技能、翻译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同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翻译能力;市场需求;翻译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伦理构建
陆艳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具备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等特点,而算法的隐藏性、泛在性和自适应性却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安全风险、知识产权问题和巨大的行业冲击。因此,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的伦理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构建了价值 - 标准-规范的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时代的翻译技术伦理框架,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伦理的预见理念、人机协同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算法伦理、人机交互伦理和生态伦理的标准,以及翻译技术的设计规范和翻译行为规范。
关键词: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伦理
探索翻译史研究的新视角——《翻译与历史教程》评介
欧阳东峰 郑璇龄 广东工业大学
摘要:翻译史研究途径日益多元化和系统化,新的翻译史研究范式需要立足翻译与历史的关系,将翻译学科与历史学科交叉融合,西奥·赫曼斯新作《翻译与历史教程》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从翻译史动态的时空变化中揭示翻译史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展现翻译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体系框架,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素材。书中探讨了翻译史研究的学科价值和未来发展动向,从跨时空维度研究翻译史的演变,对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该书视角独特、分析全面、对象多元、材料翔实,为翻译史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角度和解决方案,对翻译史研究方法论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史研究;西奥·赫曼斯;叙事视角
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提升翻译教材的科学性——柴明颎教授访谈录
李澜 上海财经大学 | 姚红梅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柴明颎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翻译专业发展至今,教材建设已取得一定规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柴明颎教授基于自身多年深耕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翻译教学平台建构的经验,指出翻译教材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好非职业与职业的分类与接续。本科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翻译意识为主,实现向专业训练的有效过渡;MTI 阶段完成理念、分解训练、模拟实践、真实实践四大模块训练,教材可采用“平面教材 + 信息平台”的模式。最后,柴教授强调了翻译教师职业化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职业性、熟悉多样教学方法、反复打磨素材并知晓呈现方式的教师才能编好、用好翻译教材。
关键词:翻译教材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教师职业化
对“thick translation”的再认识——兼谈中华文化“走出去”语境下薄译也是一种厚译
艾丽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 江西师范大学 | 杨仕章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我国对阿皮亚提出的 thick translation 所作的研究大都围绕内容上的“增厚”展开,很少论及此概念原本强调的对源语语言文化的道德态度。实际上,thick translation 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译文树立对源语文化的敬意,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中文译名“厚译”较之“深度翻译”能更准确地囊括相应的目标意图。现实翻译中,形式上的增厚不一定能使读者产生对源语民族的敬意,反倒删减有助于读者了解、尊重他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策略性地删减原作次要内容,以彰显源语文化精要,即“薄译”,有时同样可以取得厚译之效。薄译因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厚译”。
关键词:厚译;阿皮亚;薄译;外译
政治文献用典英译探析
俞婷宁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大量引用中华文化典故,这对翻译人员解读文言文和跨语言转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基于自身从事的英译实践,提出以精细研读原文为基础、以平衡典故与现实为支柱的“三步八条”政治文献用典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详细阐释。通过探索和总结能够为更多译者所掌握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的国际传播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政治文献用典;翻译方法;国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民法典》特色法律术语翻译
张法连 中国政法大学 | 贾小兰 甘肃政法大学 | 汤文华 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在《民法典》翻译中,在目标语语境中确切整合和传递概念内涵是我国法律域外传播的关键。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人大官网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英译本为语料,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术语,探讨由语境信息与背景知识共同作用下,特色法律术语在目标语语境中概念整合和传递的路径与效应。研究发现,在《民法典》特色法律术语翻译中,概念整合理论能够有效减少因术语概念不对等而引发的误解。
关键词:法律术语;概念整合理论;《民法典》;翻译对等
透彻“品味”、顺畅“调味”——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互译评析(2023)
温玉霞 马晓迪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以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译汉、汉译俄参赛译文为分析案例,旨在阐明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没有顺畅的表达。理解原文语境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透彻“品味”的效果,并以表达为目的和结果,达到顺畅“调味”的效果。
关键词:理解透彻;表达顺畅;俄译汉;汉译俄
求真与务实:译者的责任与艺术——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汉互译评析(2023)
曹韦 西安外国语大学 ┃ 常福良 北京外国语大学 ┃ 段志灵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立足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汉语对参赛译文的典型误译,从词汇、语法、修辞等多个层面解析参考译文及相关误译的缘由。相关分析旨在从求真于原文和务实于读者的视角,提出译文质量提升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寻找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借助翻译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译汉;汉译西;求真与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