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目录
理论研究 /
05 当下翻译研究应着力的“三个结合” 刘云虹
14 本质主义译论的形而上学之“源”——兼谈译学与哲学的耦合 宋以丰
25 翻译符号学跨学科研究路线图:焦点与前瞻 王洪林
译史纵横 /
33 从《国际歌》中译流变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罗选民 何正升
42 从布迪厄社会学角度看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王悦晨
翻译教学·翻译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专栏 /
53 翻译专业博士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任文 赵田园
64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 蒋莉华 黎大志
翻译评论 /
72 内文化、跨文化、超文化的三重视角:吴伏生与哈蒂尔三曹诗英译研究 赵曼 张智中
学术视点 /
83 翻译批评的多维视角:从一则名译谈起 王军平 张宁
译家研究 /
92 “达”:“争”与“合”——严复《天演论》启蒙翻译思想发微 彭勇穗
100 法国汉学家赫美丽对明清散文的翻译与传播——以山水游记和清言小品为例 唐铎
译介研究 /
107 文学回归之路:《诗经》在日本的百年译介 孙伏辰
学术争鸣 /
115 Back-Translation的中文译名问题——兼论中国典籍英译章句引文的中译问题 吴巳英 辛红娟
书刊评介 /
123 中国翻译研究自主知识话语新发展——兼评《应用翻译研究探索》 孙晓蓉
学术访谈 /
129 《红楼梦》在韩国的译介与接受——韩国红学家、翻译家崔溶澈教授访谈录 金菊花 崔溶澈
实践探索 /
135 中国特色话语多模态传播的“厚译”机制建构——《习近平词典》视频翻译考察 李文玉 郑元会
144 扩展版关联理论与翻译——以幽默翻译为例 左百瑶
153 中国文学声音叙事外译呈现路径探析 王毅
161 AI时代科技翻译中人工对机器的翻译补偿机制研究 潘卫民 郭莹 陈件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译文评析 /
170 显赫范畴转换——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朝汉互译评析(2024) 闫超
177 重视语法、语境与文化的跨维度统合——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意汉互译评析(2024) 文铮 刘湃
自学之友 /
181 The Choral Copse(Aldo Leopold) 曹明伦 译
182 用匠人之心咬文嚼字——利奥波德《丛林合唱队》译后随感 曹明伦
词语选译 /
18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英对照摘编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当下翻译研究应着力的“三个结合”
刘云虹 南京大学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在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时代语境下,翻译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愈加凸显,学界对翻译研究之用的诉求也更为迫切。翻译研究应体现复杂性思维,既要从翻译活动的不同维度展开全面探究,更要有意识地将翻译研究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基于此,本文提出当下翻译研究应着力于“三个结合”,即对翻译活动的探究与对社会现实的关切相结合、翻译基本问题探索与翻译史研究相结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与对翻译主体性的反思相结合。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结合的探讨,本文力求以关系性视角为翻译研究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深化与创新拓展新的可能。
关键词:翻译研究;关系性视角;理论创新
本质主义译论的形而上学之“源”——兼谈译学与哲学的耦合
宋以丰 安徽科技学院
摘要:本质主义是“真理一元论”,主张万物皆有本质,提倡绝对客观,强调通过“理性”的抽象和归纳获得知识与真理。在语词/符号层面,本质主义强调“意义”的“先验性”与“确定性”,认为“意义”是语词/符号的本质,它恒定在场,不受时间与空间制约。本质主义译论的精神之“源”是古希腊形而上学,其典型者如柏拉图的“理念”与“型相”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个”概念,以及巴门尼德的“一”论。本质主义译论是对翻译的本质化定义与阐释,它将翻译视作“符号性认同”,而非“社会性认同”,强调翻译的“客观化”与“非个人化”转移本色,否定阐释的多样性与历史性。本质主义叙事中,翻译并非文化意义的“协商或构建”,也非“我者”与“他者”共同处理的“结晶化”,而是基于作为语词/符号“本原”的“意义”,使译者阐释臣服于“意义”本质,而非通过将翻译与“使用”问题相关联,使语词/符号被“重新占有”或“重新历史化”。概言之,本质主义将翻译视作“摹仿”/“分有”过程,而非“阅读”与“文化对话”过程。
关键词:本质主义;“意义”;先验性;符号性认同;“摹仿”/“分有”
翻译符号学跨学科研究路线图:焦点与前瞻
王洪林 浙江万里学院
摘要:随着翻译符号学研究的深入推进,其跨学科理论互鉴价值逐渐凸显。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翻译学和符号学联姻、符号转换、符际表意与符号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翻译符号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焦点,以便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路线图。随后,从多模态翻译符号、跨媒介翻译符号学和认知翻译符号学等视角切入对翻译符号学前沿动态进行前瞻性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进翻译符号学的学科发展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翻译符号学;符号转换;符际表意;符号关系;路线图
从《国际歌》中译流变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罗选民 广西大学│何正升 广西大学/亚太(东南亚)翻译与跨文化传播中心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为引,系统梳理了《国际歌》的中译流变。研究发现,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中译歌词传达出誓死革命的决心和鲜明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主张,折射出译者革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融合。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的多元版本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时代产物,中国革命话语的融入是译者对《国际歌》本土化的摸索。1962年发布的官方修订版译词相对更忠实原作,但保留了歌词在数十年传唱中烙上的中国印记,反映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后的“信”“达”权衡。《国际歌》的中译流变见证了原作思想精神与中国革命话语的持续融合,为全面认识中文版《国际歌》及其译介史、全方位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国际歌》;中译流变;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译介史
从布迪厄社会学角度看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王悦晨 中山大学
摘要:本文将从布迪厄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探究这场翻译运动是如何发生、持续并产生社会影响的。公元8至10世纪,阿拔斯王朝的学者们通过大规模翻译活动,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科学与哲学知识,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哲学等领域推动了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学术发展。这一时期积累的译著和原创成果自12世纪起逐步传入欧洲,成为后续欧洲知识复兴的重要资源之一。人类古代诸多智慧成果由此在跨文明传承中实现延续与再发展。对于这段重要的翻译运动,目前翻译界的研究还极为不足,本文将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分析阿拔斯的社会如何促成了这场延续了近两百年之久的翻译运动,而翻译运动本身的社会特性又如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翻译运动;阿拔斯王朝;布迪厄;社会学
翻译专业博士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任文 赵田园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随着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我国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进入实质性办学阶段,但影响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培养与评价方案设计的职业能力研究仍待细化。本研究基于OBE理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行业调研、专家焦点小组访谈及首批6所DTI院校61名考生问卷调查,构建了包含整体核心能力与4个子方向能力要素的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职业能力模型。随后根据问卷结果,分析考生对整体核心能力以及各子方向能力要素“重要程度与掌握程度”评价之间的差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策略。本研究希望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培养与评价体系设计,以及中国特色翻译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OBE 教育理念;翻译专业博士;职业能力;模型建构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
蒋莉华 黎大志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聚焦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的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以职业能力模型为导向进行课程反向设计。文章探索性地构建了以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在实习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部分探讨了案例教学法(CBL)与项目制教学法(PBL)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应用,以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文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对推动DTI课程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课程设置;案例教学;项目制教学
内文化、跨文化、超文化的三重视角:吴伏生与哈蒂尔三曹诗英译研究
赵曼 张智中 南开大学
摘要:美国华裔汉学家吴伏生与英国诗人格雷厄姆哈蒂尔(Graham Hartill)合译的《三曹诗选英译》,先由吴伏生从内文化视角出发,于中国古典诗歌中披沙拣金选诗、陈诗展义、解诗今译;而后经由跨文化视角,比照中西诗学,吴氏以自由体译出,三曹诗开启跨文化之旅;继而,哈蒂尔再以诗人之笔润色,经双方反复探讨,最终由吴伏生定稿,在翻译中实现中西诗学真正意义上的超文化对话。二人合作译诗模式是学者与诗人合作的典例,亦是中西诗学在翻译实践上的深层对话交流,克服了诸多中西诗学中笺释纷纭、歧义百出的“差异论”与“相似论”,以及一系列刻板印象,动态地呈展了中西诗歌与诗学的开放性与可译性。
关键词:三曹诗英译;中西比较诗学;内文化视角;跨文化视角;超文化视角
翻译批评的多维视角:从一则名译谈起
王军平 张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翻译批评要追求全面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因此对译文的评价,应该注意采用多维视角。在翻译教学及教材编写中,单一视角的评价和总结,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误导,让其形成片面、僵化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本文从一则翻译教材中常见的名译谈起,通过分析和评价,尝试呈现多维视角翻译批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认为,当前的文学汉译,应该在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从归化走向异化,践行“求异”的翻译伦理。
关键词:翻译批评;翻译教材;《名利场》;翻译教学
“达”:“争”与“合”——严复《天演论》启蒙翻译思想发微
彭勇穗 广东工业大学
摘要:前释“达”限于“(不)信”。“达”即“达恉”之“达”。“达恉”本质为启蒙。严寓启蒙于翻译,其启蒙思想驱塑翻译思想,形成启蒙翻译思想。“恉”即启蒙翻译宗旨,“达”即启蒙翻译策略。二者受驱于严启蒙元观念——“争”(“物竞”)与“合”(“体合”)。“争”即能动性,“合”即顺应性;既“争”且“合”,谓“适”。惟“适”方“达”。“达”即“适”,即既“争”且“合”。既“争”且“合”元观念塑造严之启蒙翻译宗旨、原文使用、对读者的姿态、译文生产策略。
关键词:“达”;启蒙思想(元观念);启蒙翻译思想;既“争”且“合”
法国汉学家赫美丽对明清散文的翻译与传播——以山水游记和清言小品为例
唐铎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赫美丽是20世纪翻译出版明清散文译本最多的法国汉学家,在其25年的译介历程中,翻译的散文集占中国古代散文法译本总数近一半,并在法国图书市场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本文聚焦赫美丽的山水游记与清言小品译本,分析其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众读者为目标的翻译与传播策略,进而揭示其译本在法国图书市场取得成功的深层动因,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与实证支持。
关键词:法国汉学;赫美丽;山水游记;清言小品;译介;市场定位
文学回归之路:《诗经》在日本的百年译介
孙伏辰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日本明治末期出现了模仿新体诗的《诗经》译文,标志着近代《诗经》翻译的正式开始。上世纪初至本世纪初的一百年间,《诗经》在日本的翻译经历了新体诗形式的翻译探索、再现古代歌谣朴素之风、多义性阐释下的翻译再创作这三个阶段,在文体形式和思想内容上呈现出现代化演进趋势,艺术效果上不断接近大众化审美意趣。上世纪初至50年代初,日本学者模仿西方自由体诗翻译《诗经》;上世纪50年代中叶至80年代末,《诗经》翻译重视原诗的本意、音韵及情感;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日本学者基于对《诗经》的多义性阐释,从现代读者的立场解释诗歌原意。可以说,《诗经》在日本的百年译介史是摆脱旧经学解释的桎梏,回归到古代歌谣这一文学传统的艰辛历程。
关键词:文学回归;《诗经》;日本;译介
Back-Translation的中文译名问题——兼论中国典籍英译章句引文的中译问题
吴巳英 厦门大学│辛红娟 宁波大学
摘要:基于对中文译学界“回译”类研究和英语译学界back-translation 研究的比较,本文提议用“反向翻译”取代“回译”做back-translation的译名,因为“回译”容易引起“无本回译”/“文化回译”属于back-translation的误解,导致中国译学界对于back-translation的探讨受限于具有强烈归化暗示意味的中国特色“回译”话语。本文主张“反向翻译”与“回译”并非对立关系,“反向翻译”是从语言转换的角度判断,而“回译”宜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判断。结合中西比较哲学里中国典籍英译章句引文的中译问题,本文论证了“反向翻译”的视角有助于解构“原文”/“译文”二元对立的观念,有助于“扩展翻译,赋权译者”。
关键词:反向翻译;回译;back-translation;解构;扩展翻译
中国翻译研究自主知识话语新发展——兼评《应用翻译研究探索》
孙晓蓉 上海大学/安徽理工大学
摘要:新世纪以降,我国翻译研究开启了与国际接轨的新征途,译学同仁纷纷创立本土翻译研究理论话语,新论踵出。其中,应用翻译研究也开始蓬勃发展,不断涌现出创新成果,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新近出版的《应用翻译研究探索》。该书作者集其多年在该领域的研究体会,在继承中求发展,简要回顾了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探索了“应用的翻译”“翻译的应用”等核心概念和重点议题,创新拓展了应用翻译研究范畴,明确提出了加强翻译的应用研究的主张。全书逻辑严密,观点鲜明,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推进探索的深度与厚度,展望应用翻译研究前景,有效推动了中国特色翻译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应用翻译研究;应用的翻译;翻译的应用;自主知识体系
《红楼梦》在韩国的译介与接受——韩国红学家、翻译家崔溶澈教授访谈录
金菊花 上海外国语大学│崔溶澈 韩国高丽大学
摘要:本访谈聚焦韩国红学家、翻译家崔溶澈教授,梳理《红楼梦》在韩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内容涵盖:1)译介脉络:分朝鲜末期(1884乐善斋本,现存最早全译本)、日据时期、光复后、中韩开放初期及新世纪五阶段,阐释时代语言观对译本的影响;2)红学家翻译实践:解析崔溶澈团队2009年全译本(首用中文权威底本)的翻译动因、协作模式及文化转换策略;3)接受与创新:针对韩国读者对伦理叙事与文本长度的接受障碍,提出故事集开发与数字媒介推广等本土化方案。访谈强调典籍翻译需协调学术性、文化适配度与读者可读性,主张以目的语可接受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精髓,为中国经典海外传播提供范式参考。
关键词:崔溶澈;《红楼梦》;红学家全译本;文化解码;接受效果
中国特色话语多模态传播的“厚译”机制建构——《习近平词典》视频翻译考察
李文玉 陕西师范大学/昌吉学院│郑元会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特色话语的国际传播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推开了一扇门,但其整体传播效果仍有待提升。本文在新媒体时代翻译研究的媒介转向背景下,以《习近平词典》双语系列视频为考察对象,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的概念性工具,分析中国特色话语在视听语篇中的具体“厚译”策略。研究发现,《习近平词典》的翻译策略以“厚译”理念为统摄,具体体现在知识“厚补”、情感“厚植”和语篇“厚叙”等字幕翻译层面,语义“厚描”的视觉符号翻译层面,以及增补指示语表述的图文协同层面。基于此,文章构建了中国特色话语多模态传播的“厚译”机制模型,以期为中国对外话语的创新性表达和全媒体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厚译”;多模态传播;《习近平词典》
扩展版关联理论与翻译——以幽默翻译为例
左百瑶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成功在于译文读者能够在无需付出额外认知努力的情况下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语境效果,但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两个参数在解释具体现象时显得过于宽泛,需要结合语言学分析进行具化。本研究以幽默翻译为例,将关联理论扩展为信息层面与情感层面的双重推理机制,并将扩展后的关联理论与幽默的“乖讹-消解”理论结合,将语境效果具化为译文读者在情感层面识别与消解乖讹所产生的幽默效果,将认知努力具化为识别与消解乖讹需要付出的努力。扩展版关联理论亦细化了推导幽默意图的五个步骤,使幽默翻译的关联理论模型不仅可应用于翻译批评,也可作为翻译实践之参考。
关键词:幽默翻译;关联理论;乖讹-消解理论;情感意图
中国文学声音叙事外译呈现路径探析
王毅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摘要:声音一直是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成分之一,然而受视觉文化主导下叙事与翻译模式的影响,声音的叙事功能与美学价值在外译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呈现。为响应因声音维度缺失而郁积的批评与实践诉求,本文借鉴声音叙事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对比,从空间营造、音景描绘、人物塑造、节奏调节和不可靠叙述五个角度,结合具体呈现要素,考察分析翻译中修辞文体运用与声音叙事达成效果的关系,进而为中国文学声音叙事的外译呈现路径提供参考,在世界文化中再现中国文学的声音之美。
关键词:中国文学;声音叙事;角度;要素;外译呈现路径
AI时代科技翻译中人工对机器的翻译补偿机制研究
潘卫民 吉林外国语大学│郭莹 广东科技学院│陈件 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主体已由传统人工译员主导转向人机协同参与的“译者共同体”。机器翻译在科技翻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效果差强人意,对于专业翻译仍需人工补偿。本文以科技翻译示例,选取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与大语言模型机器翻译两个译本,对照人工译文,分析人工译员对机器翻译在专业知识、语篇意识、逻辑表达、文化语境与语言审美等五个维度的翻译补偿。本文认为机器翻译解决“量”的瓶颈,人工翻译保障“质”的底线,人机协同实现“1+1>2”的效能跃升是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翻译需求、满足专业领域精准性要求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科技翻译;机器翻译;人工补偿;大语言模型;人机协同
显赫范畴转换——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朝汉互译评析(2024)
闫超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在范畴转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第36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朝汉语对1097 份参赛译文的评阅实践,提出“显赫范畴转换”,发现并阐释了人称代词、量词、话题、定语小句、施受关系、对言格式、副动词7个朝汉互译中的显赫范畴转换问题;进而认为,翻译实践应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构建显赫范畴的多对多补偿机制。
关键词:显赫性;显赫范畴转换;补偿机制
重视语法、语境与文化的跨维度统合——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意汉互译评析(2024)
文铮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摘要:2024年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第三次设立意汉互译项目,评审经初选、复选、终评,评选出各级奖项。评析显示,意译汉存在句子成分理解偏差、词义阐释失准、漏译等问题;汉译意则面临文化负载词处理不规范、历史语境传达不足、逻辑衔接不畅及文学性缺失等挑战。研究表明,意汉互译需实现语法逻辑、语境含义与文化内涵的跨维度统合,这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意汉互译;翻译评析;跨文化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