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
|
新时代翻译的挑战与使命 |
蒋洪新 |
5 |
理论研究 |
|
|
翻译质量评估的理想与现实 |
刘亚猛 |
8 |
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区别、对立、共存 |
宋美华 |
17 |
译史纵横 |
|
|
拓译名之荒与借他山之石—严复和王国维在西学译名问题上的分歧探析 |
梅晓娟、吴颖 |
25 |
翻译教学 |
|
|
“一带一路”背景下法律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
张法连 |
31 |
续译—提高翻译水平的有效方法 |
王初明 |
36 |
译介研究 |
|
|
昆德拉作品汉译中作者、出版者与译者的合力 |
许方 |
40 |
《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译介—兼论翻译学与社会学的界面研究潜势 |
刘茜、李清平 |
46 |
译“象”:从术语译介到范畴译介 |
李甫洛娃 |
52 |
学术视点 |
|
|
浙江翻译传统及其对当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
贺爱军 |
57 |
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对外翻译政策导向研究—以“日本学术会议”系列提案为例 |
范大祺、鲍同 |
62 |
学术访谈 |
|
|
当代中国故事的多元讲述与诗意翻译—罗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教授访谈录 |
王岫庐 |
67 |
行业研究 |
基于语言障碍指数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难度评级研究 |
王立非、崔璨 |
72 |
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翻译—开源理念与模式创新 王家义 |
李德凤、李丽青 |
78 |
翻译评论 |
王际真英译《阿Q及其他》叙事建构研究 |
李慎、朱健平 |
83 |
译家研究 |
经济学翻译家杨敬年学术翻译摭谈 |
冯婷婷、孙智帅 |
90 |
学术争鸣 |
谈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英译 |
杨全红 |
95 |
实践探索 |
风格再现与语际差异的化解和语内差异的体现 |
覃学岚 |
98 |
即兴发言汉英交替传译中的信息重组策略 |
姚斌 |
106 |
自学之友 |
|
|
英译汉:The Road to Knowledge(A. A. Milne) |
周领顺 唐红英 译 |
111 |
翻译导读:翻译的创作意识与说理文字的语气再现 |
周领顺 唐红英 |
113 |
汉译英:“隐私”:现代社会的文明概念 |
林巍 译 |
117 |
翻译导读:比较法视阈下的“隐私”概念翻译 |
林巍 赵友斌 |
119 |
词语选译 |
|
|
《中国关键词 十九大专题篇》(节选) 124 |
|
|
英文摘要 |
|
|
信息广角 |
|
|
第七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预赛的通知(77) |
|
|
本刊稿约(39) 本刊邮购信息(127) |
|
|
本期主要论文摘要
特 稿
新时代翻译的挑战与使命
蒋洪新 湖南师范大学
摘 要: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文化多元性的显著表征是语言的多元性,实现不同文化与语言的协商、对话与交流离不开翻译。尽管中国翻译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但新时代亦为中国翻译提供了新机遇。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应该继承优良的翻译传统,担负起应有的使命与担当,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翻译;跨文化;命运共同体
理论研究
翻译质量评估的理想与现实
刘亚猛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翻译质量评估(TQA)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次领域长期以来视角林立,各种模式的前提及预设相互冲突,且这些模式本身的内在理论结构也存在明显缺陷,与翻译评估现实状况脱节。在结合翻译产业现状全面审视TQA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发现,致力于改进评估质量的相关学术探讨及实际操作之所以效果不彰,其根源在于被广泛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一个设定,即TQA的最高和最终目标应是使对于译作的评价臻至科学、客观、准确。正是这一尚未得到认真审视与反思的设定使TQA未能在观念及方法上得到突破。正确认识并接受翻译质量评估无法摆脱的内在张力和难以消解的多元性及不确定性,并以此作为其概念化、理论化的出发点,是使TQA能够真正接地气的一个关键前提。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TQA);科学性;多元性;豪斯;韩礼德
Toward a “Science” of Precise Measurement? : A Reality Check of TQA’s Aspiration
by LIU Yame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 8
Abstract: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QA) remains mired in a paralyzing lack of internal cohesion and a sterilizing disconnection from reality. A check of TQA theoretical models against real-life conditions for their application shows that a single-minded aspiration for a “scientific” mode of assessment characterized by objectivity, accuracy and certainty might be the root cause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which these models have been plagued. The examination also suggests that in coming to terms with conceptual fuzziness of quality, inherent tensions and irreducible plurality of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he instantial nature of any applicable assessment theory, one might find a remedy for those problems.
Keywords: TQA; scientificity; diversity; House; Halliday
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区别、对立、共存
宋美华 西南交通大学
摘 要:国内的翻译研究鲜有将西方翻译理论置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框架下加以同时考察。本文尝试以关键词来厘清传统、现代、后现代翻译研究各自的特点,尤其突出现代描写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与后现代翻译研究之间的对立,浅析三者的理论意义、基本冲突以及彼此的调和与共存,以期为如何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解和翻译思考层面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西方翻译理论提供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后现代;图里
Three Distinct Historico-Cultural Formations of TS and Their Contentious yet Mutually Supportive Coexistence
by SONG Meihua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 17
Abstract: Little domestic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wa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have been framed within three distinct historico-cultural formations, namely, the traditional,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one. This paper undertakes to address this neglect by comparing the key words and concepts associat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trio. Focusing on how Toury’s DTS model diff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conflicts with the post-modern approach to TS on the other, the paper discusses each approach’s theoretical strength, stressing the complementary and mutually supportive relationship that exists among them and calling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as at once a practice, a phenomenon and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Key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dition; modern; postmodern; Toury
译史纵横
拓译名之荒与借他山之石
—严复和王国维在西学译名问题上的分歧探析
梅晓娟 吴颖 安徽师范大学
摘 要:严复和王国维在西学译名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严复主张用典雅的先秦古文创制新译名,王国维则提倡借用日译名词。分歧的背后,是两人对西学来源的不同认识和目标读者的不同定位,即学习西学应该师法欧美还是取径东瀛,译著应该面向传统士林精英还是新式知识分子。
关键词:严复;王国维;西学;译名;分歧
翻译教学
“一带一路”背景下法律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张法连 中国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部署下,法律翻译又一次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一项紧迫任务。“一带一路”背景下,法律英语语言是涉外法律工作的落脚点,法律英语翻译成为涉外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法律翻译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典型的文化特质。法律英语翻译教学是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处理好教学目标、法律翻译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培养体系等一系列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法律翻译;法律翻译人才;法律英语
续译—提高翻译水平的有效方法
王初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续译方法是当今语言习得研究的衍生物,旨在提高翻译学习效率,助力培养合格翻译人才。本文详述续译的具体操作步骤,介绍续译的理论基础,论证其促学翻译技能的功效,凸显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续译法的提出丰富了翻译教学手段,打开了翻译教学研究的新空间。
关键词:续译;续论;语言学习;翻译教学
译介研究
昆德拉作品汉译中作者、出版者与译者的合力
许方 华中科技大学
摘 要:近年来,译学界倾向于将翻译的生产活动置于一个更为开阔的场域中加以思考,作者、译者、读者,乃至出版者都被纳入到对翻译主体的考察中来。本文以昆德拉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为例,就作者、出版者与译者的关系作一探讨,认为“信任”是昆德拉与其作品的中文出版者、译者之间建立稳固合作关系的基础,有利于保证译本质量,推进作品的传播;而“求真”是作者与译者在密切合作中对于翻译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作者;出版者;译者;昆德拉
《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译介
—兼论翻译学与社会学的界面研究潜势
刘茜 李清平 中南大学
摘 要:本文从翻译学与社会学的界面研究视角考察《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译介轨迹。从宏观层面分析该作品在我国集中出现多个译本有何社会动因;从中观层面阐释为何相同的翻译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截然不同;从微观层面阐述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有何差异。研究发现,《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译介图谱与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紧密相关,从而折射出翻译学与社会学的界面研究潜势。
关键词: 《寂静的春天》;译介;翻译学;社会学;界面研究
译“象”:从术语译介到范畴译介
李甫洛娃 苏州大学/淮海工学院
摘 要:作为中国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象”范畴贯穿了中国文论发展的始终,经历了“哲学之象”、“礼乐之象”、“审美之象”三个阶段,并逐步形成“象 — 意象 — 兴象 — 气象”这一重要的范畴序列。目前,海外汉学界对“象”范畴的译介尚处于“术语译介”阶段,表现在对“象”范畴序列的存在与发展缺乏充分认知,且有简单泛化为image的倾向。只有从“术语译介”转向“范畴译介”,从而对“象”范畴序列展开汉语语内范畴化梳理,才能实现符合其发展规律和语义特征的英汉语际再范畴化。因此,中国文论输出应重视译者的范畴化意识培养,唯此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论的本真和精髓。
关键词:“象”范畴;术语译介;范畴译介;范畴化;再范畴化
学术视点
浙江翻译传统及其对当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贺爱军 宁波大学
摘 要:论文提炼了浙江的翻译传统,将其归结为救亡与启蒙的翻译目的、“弱国情结”的翻译选目、直译的翻译策略这三大翻译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浙江翻译传统对当下翻译与翻译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当下启示。
关键词:浙籍翻译家;翻译传统;他者镜像;关注现实
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对外翻译政策导向研究
—以“日本学术会议”系列提案为例
范大祺 中国外文局 鲍同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近年,围绕对外翻译活动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内容包括原作选择、译文标准、译者作用、受众分析、社会效果等方面,但对学术成果外译活动及政策导向的研究尚不多见,可能影响外译研究的全面性。本文拟通过观察他国动向,研讨学术外译政策导向的特点,总结经验,借鉴方法,引发对外宣事业的多维度思考,以期促进国际话语权战略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学术外译;政策导向;“日本学术会议”;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翻译人才培养
学术访谈
当代中国故事的多元讲述与诗意翻译
—罗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教授访谈录
王岫庐 中山大学
摘 要:本文是对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东亚中心主任罗福林(Charles A. Laughlin)进行的访谈,围绕
By The River: Seven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las(Oklahoma University Press, 2016)一书的编撰及翻译的过程展开讨论,探讨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发挥的作用,反思文学翻译中的挑战及对策,展望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学院派”译者;“创意派”译者
行业研究
基于语言障碍指数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难度评级研究
王立非 崔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 要:我国经济和文化沿“一带一路”走出去面临的巨大障碍之一是多语言和多元文化差异的障碍和风险,如何有效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实现有效沟通和文化理解是一个关键。本文采用世界语言障碍指数理论框架和测量方法,对我国与“一带一路”65国之间的语言障碍度进行测量和排序,根据语言障碍指数值,对语言服务的难度进行评级。统计结果显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难度评级位于9-4级区间内,我国开展部分国家的语言服务难度很大。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以期帮助政府和企业提高跨国语言服务能力,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关键词:语言障碍指数;语言服务;难度评级;一带一路
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翻译
—开源理念与模式创新
王家义 湖南工程学院/澳门大学 李德凤 李丽青 澳门大学
摘 要:互联网自由与分享的开源理念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使普通网民参与到翻译的社会化大生产之中,引发了翻译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众包翻译、云翻译与网络机器翻译等互联网翻译模式引领了这一潮流。众包翻译充分展现了用户的主动参与和群体智慧;云翻译整合了翻译的资源和技术,提高了管理效率,满足了客户对翻译产品“低价、高效和优质”的需求;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质量获得大幅提升,用户对翻译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译者需要适应机器翻译的结果,并将其修改为合适的译文。人机协助与人机对话也将成为今后翻译研究的新维度。
关键词:开源理念;众包翻译;云翻译;网络机器翻译
翻译评论
王际真英译《阿Q及其他》叙事建构研究
李慎 朱健平 湖南大学
摘 要:蒙娜·贝克的翻译叙事建构理论为王际真英译鲁迅小说集
Ah Q and Others—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该译本的叙事建构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译者在恰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下选择恰当的作者进行译介,进行了译本的时空建构;对所译介作者的作品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和文本内的选择性采用;通过副文本将鲁迅作品的精神与西方价值观关联,并通过改变部分文本段落的语域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对译文进行了参与者的重新定位。通过这三种建构策略,该译本成为了早期鲁迅小说英译最高水平的译本,兼具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关键词:王际真;《阿Q及其他》;叙事;建构
Framing Strategies in Chi-chen Wang’s Translation of
Ah Q and Others
by
LI Shen & ZHU Jianping (Hunan University) P. 83
Abstract: Drawing on Mona Baker’s theory of framing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akes another look at the approach adopted by Chi-chen Wang in his classic translation of Lu Xun’s novellas under the title “
Ah Q and Others—
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 As the study shows, Wang’s strategy to frame his translation is three-fold: selecting an author with a perfect fit to the socio-historical context concerned; selectively appropriating the resources the chosen author had rendered available both within and above the source texts; and paratextually identifying the spirit embodied in Lu Xun’s works with western values, partially altering ST’s register so as to intensify the translation’s engagement of the targeted readers. Primarily through his application of these framing tactics, Wang’s version achieves both adequacy and acceptability and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most successful of early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u Xun’s stories.
Keywords: Chi-chen Wang; Lu Xun;
A Q and Others; translation strategy; framing
译家研究
经济学翻译家杨敬年学术翻译摭谈
冯婷婷 孙智帅 南开大学
摘 要:基于史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翻译学、经济学及历史学知识,本文初步考察了翻译家杨敬年一生的学术翻译活动,并从多个维度对其学术翻译进行了探究解读。研究发现,杨敬年学术翻译活动促进了中西学术对话,推动了经济学“中国化”,尤其开辟了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杨敬年;学术翻译;翻译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学术理念
学术争鸣
谈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英译
杨全红 温州商学院
摘 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环境的科学论断。自该论断问世以来,坊间已有好几种参考英译。本文发现,有关译文在遣词造句等方面不无可取之处,但在某一点上皆有所疏漏,即都没能将原文中“就是”二字的语气忠实传达出来。
关键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英译;疏漏;另译
实践探索
风格再现与语际差异的化解和语内差异的体现
覃学岚 清华大学
摘 要:梁实秋、本雅明、德里达等在对文学翻译中原作风格的再现问题上的认识与林语堂、王佐良、余光中等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本文梳理和分析了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是否忽略了语际差异与语内差异之别,以及对语际差异或曰语言差异的化解与语内差异或曰言语差异的体现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指出原作风格的再现是以语际差异的化解为前提的。
关键词:原作风格;再现;语际差异;语内差异
即兴发言汉英交替传译中的信息重组策略
姚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会议即兴发言是口译员常遇到的发言形式。由于发言人现场组织语言,其口语化特征给口译带来挑战。本文认为,“信息重组”是应对即兴发言对口译挑战的有效策略。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即兴发言口译与口译中信息重组策略的相关研究。继而以具体汉英交传案例分别介绍了“次要或冗余信息压缩”、“意义补足”、“信息归类”、“文化特色解释”及“信息层次显化”等五种常用信息重组策略。
关键词:即兴发言; 汉英交传; 信息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