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期摘要

2023年第3期

2023-06-19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字体:

理论研究 /

5 中国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探源  方梦之

14 翻译动理学:创构与阐释  孟祥春

25 从翻译中的形象研究到形象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王运鸿

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研究专栏 /

34 国家军事口译能力测评体系的构建探索

——量表研制的原则、方法与思路  穆雷 张蓉

译史纵横 /

44 清末民初市场化翻译中的稿酬演变(1862-1937  马旭燕

译介研究 /

53 《庄子》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  庞娜娜 桂书杰

翻译教学 /

62 比较法视角下法律翻译能力模型构建  孙世权 常彩霞

71 神经网络分类算法驱动的口译教学语料难度分级系统  刘晨璇 王吟颖 李小喜 戴礼荣

译家研究 /

81 穿透隔阂 获取融通

——罗大冈中国古典诗歌法译探微  高方

90 美国汉学家罗慕士的译内行为与译外行为考辨  李鹏辉 高明乐

学术视点 /

98 英语文学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英语世界”  韩子满

翻译评论 /

108 典雅精当,铢两悉称:《冬牧场》英译本的生态人文景观再现  张建平 刘慧敏

116《迷宫谜案》回译和重译研究  杨永春

书刊评介 /

123 国家翻译实践的十种意识

——评黄友义著《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  任东升 周忠良

学术访谈 /

129 重译研究的本质:凯撒· 科斯基宁教授访谈录  李秋靓

行业研究 /

135 人工与机器同声传译:认知过程、能力、质量对比与展望 卢信朝

实践探索 /

142 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术语翻译原则及传播策略研究  苗菊 徐鑫涛

148 汉英语用差异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

——以《天籁梦想》字幕翻译为例  王建国 戴箐萱

15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防控高频关键词英译浅析  车云峰 田聪 王佩

162 翻译中的“求真”与“务实”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李迎迎 宋灿灿

168 融通视域下的中日互译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日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修刚

自学之友 /

172 Books to Have and to Hold Verlyn Klinkenborg  叶子南 

173  ChatGPT 时代,人译独领风骚  叶子南

179 法律外交与政治文明( 林巍)  林巍 

181 斟酌· 变通· 调整

——兼评第二届法律外交翻译大赛  林巍

词语选译 /

187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重要语汇汉英对照摘编

英文摘要 /

信息广角 /

191 关于举办 2023 年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的通知

 

本期中文摘要

理论研究

中国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探源

方梦之 上海大学

摘要:新旧世纪之交,我国翻译研究完成了“与国际接轨”,大规模引进告终,进入了自主研究的独立学科阶段。一场生机勃勃的变革来临:在文化自觉和道路自信的理念下,新论迭出、范畴拓展、概念创新,正在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译学话语体系。本文溯源近一二十年来的新理论、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论述中国译学迅速发展的理据,包括翻译研究机构和组织的指导和推动。

关键词:中国译学;主体性;原创性;新范畴;新概念

翻译动理学:创构与阐释

孟祥春 苏州大学

摘要:“翻译动理学”亦称“互动翻译学”,其灵感源自“阴阳”与“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抱负、对立统一与系统论思想,同时也吸收了传播学和比较文学的某些要素和方法。它主要研究目的语与源语中各种要素的语内、语际、符际互动,描述它们如何实现、影响、塑造和决定翻译,并探究其原因。其理论根基在阴阳“抱负化生”,这是翻译的根本阐释与总统摄;其基本框架为源语与译语的“双七何”互动体系;它以“系统互动”、“流动允中”、“中陲再现”为原则。“翻译动理学”提出了“接受悖论”、“文本体验迁移”、“隐文本”以及“格融”等一系列新概念。“翻译动理学”融理论阐释、具体批评以及实践指导于一体,旨在增益中国学派译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路径与概念,并指导翻译实践与评估。

关键词:翻译动理学;双七何互动;系统互动;流动允中;中陲再现;新概念

从翻译中的形象研究到形象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王运鸿 暨南大学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很多学者都探讨过翻译中的形象投射与形象塑造等问题,但前期的形象研究主要呈现一种背景化特征,大多将形象作为女性主义视角、后现代视角下的一个观察因子,或将其作为翻译现象的解释工具之一,该阶段主要属于微观层面或具体方面的“形象研究”。过去二十年,随着跨学科趋势的不断发展,翻译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将形象学理论框架与翻译研究进行对接和应用,发掘两者之间的理论契合之处,力图在翻译研究中构建一个系统的形象学理论框架,将形象学视角推到翻译研究的前沿。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现代形象学为理论基础,将形象视为翻译产品、过程、功能研究的核心因素,探究翻译生产与传播中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的互动、互涉过程,试图揭示翻译活动与形象建构之间的多维关联。

关键词:形象;翻译研究;形象研究;形象学视角

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研究专栏

国家军事口译能力测评体系的构建探索

——量表研制的原则、方法与思路

穆雷  张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军事翻译能力是国家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掌握国际军事交流知情权和话语权的重要保障。当前学界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家军事翻译能力的内涵与构成,但鲜有研究探索军事翻译能力的测评问题。本文以军事口译能力量表的构建为例,从总体目标、构建原则、研制思路和应用前景等方面,探索如何科学地构建国家军事翻译能力测评体系,从而为国家涉外军事口译人才的培养、选拔和评估提供依据,进而为国家军事翻译能力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国家军事翻译能力;测评体系;军事口译;能力量表

译史纵横

清末民初市场化翻译中的稿酬演变(1862-1937

马旭燕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文章梳理了清末民初翻译稿酬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稿酬对译者治生观念的影响。经过萌芽期、形成期、回落期、高潮期四个阶段的演变,稿酬版税制度正式建立并受到法律保护。稿酬保障了译者的经济独立与思想独立,译者经历了入仕经世到翻译救国、卖文为耻到卖文为生的观念转变,普遍认可“按劳取酬”的价值观。翻译稿酬演变研究可以深化与拓展对翻译活动的认识。

关键词:翻译稿酬;清末民初;译者

译介研究

《庄子》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

庞娜娜  桂书杰 山东大学

摘要:自 1830 年海因里希· 库尔茨首次研究庄子以来,《庄子》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历了 19 世纪的小范围选译、20 世纪上半叶的节译和 20 世纪下半叶不断深化的全译三个阶段,整体呈现出日渐深入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汉学、哲学、宗教等领域的译者纷纷投身于《庄子》的译介工作,先后出现了马丁· 布伯、卫礼贤、顾彬和卡里克等优秀译者,其《庄子》译本不仅成为德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也为中德文学、哲学的呼应式对话创造了重要媒介。

关键词:《庄子》;译介;探因;德语国家

翻译教学

比较法视角下法律翻译能力模型构建

孙世权  常彩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构建科学的法律翻译能力模型旨在指导法律翻译教学实践以及译员培训,从而帮助译员习得、强化并衡量法律翻译能力。现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构建一般翻译能力模型,对于法律翻译能力模型构建研究并不多见,且没有突显比较法能力的重要性。法律翻译能力由多个能力构成,实质上是一种法律机制下的交际行为能力。本文借鉴比较法方法论并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性方法引入比较法能力维度,尝试构建新的法律翻译能力模型。本模型以比较法能力为核心,包含语际转换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专业管理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等维度,以期为法律翻译能力研究提供新的参考维度。

关键词:翻译能力;比较法能力;法律翻译;比较法;模型构建

神经网络分类算法驱动的口译教学语料难度分级系统

刘晨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 王吟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小喜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戴礼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摘要:教学语料设计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口译教材建设的现状和语料难度影响因素有一定的研究,但影响难度的变量众多且关系复杂,难度划分主要依赖于专家经验,缺乏统一、可靠的分级标准。从机器学习的角度看,教学语料的难度分级可视为一个分类问题。本文使用 RoBERTa 预训练模型构建神经网络系统,通过对 286 段语料进行人工标注再使用数据增强和知识蒸馏技术扩充数据集的方法,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的教学语料难度自动分级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输入的源语语料自动输出其难度分级结果,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

关键词:教材;教学语料库;难度;分类算法;RoBERTa;数据增强

译家研究

穿透隔阂 获取融通

——罗大冈中国古典诗歌法译探微

高方 南京大学

摘要:罗大冈是法国文学研究大家、双语诗人,在 1933-1947 年留学法国、旅居瑞士期间积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译介工作,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作出贡献。本文聚焦罗大冈该时期中国古典诗歌法译实践,通过新史料的挖掘以揭示译介活动的选择取向和成果影响,呈现译者的翻译主张和文化立场,以个案探微体现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留法学者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罗大冈;古典诗歌;法译;融通

美国汉学家罗慕士的译内行为与译外行为考辨

李鹏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高明乐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本文以罗慕士(Moss Roberts)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以及相关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层面考察罗慕士的译者行为历时演变。从翻译外层面详细挖掘译者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和文化机制,从翻译内层面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本形态,考察翻译策略的历时变化。研究发现,汉学家罗慕士的学术志趣和诗学观是其译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对译本的最终样态也起到重要作用。译者在与原作生成的社会语境、古今中外批评家和目的语读者的积极互动下,译文语言逐渐凸显出中国元素。罗慕士在文学批评者、文学和历史研究者、创造性改写者之间不断切换角色,利用文本外译注和序跋,有效地将文本内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最终为《三国演义》在民族性与普适性之间找到了契合点,有利于西方读者的接受。

关键词:罗慕士;诗学观;译者角色;译者行为

学术视点

英语文学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英语世界”

韩子满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英语文学”的发展反映了英语作为文学语言使用范围的拓展,文学上赋予了“英语世界”新的内涵,使其不再局限于英美等英语母语国家,而是包括了众多英语外圈国家。在这些外圈国家所构成的新“英语世界”中,英语文学蓬勃发展,并受到以英美为代表的旧英语世界的承认,文学英译,包括中国文学的英译,也是常见的文学实践行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因而也客观上面对这一个新的“英语世界”,有了新、旧“英语世界”两个并行的传播方向。该新“英语世界”的出现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学的英译策略,对译文语言特色和译者选择等问题有新的认识,同时也帮助我们优化调整中国文学英译的传播机制,并对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英语文学;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走出去” ;英语外圈国

翻译评论

典雅精当,铢两悉称:《冬牧场》英译本的生态人文景观再现

张建平  刘慧敏 江西理工大学

摘要:《冬牧场》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李娟的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呈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冬季转场时独特的生态人文景观。该书英文版Winter Pasture: One Woman’s Journey with China’s Kazakh Herders2021年初在纽约群星出版社推出后,在英语世界广受好评,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外译者组合对原文本采取的重构策略。本文描述了译者在词汇、句法、段落、话语叙述形式等层面对原文本的重构,发现以上策略很好地再现了冬牧场“寂静”和“荒芜”的生态人文景观,抒写了哈萨克族牧民异彩的自然观和异样的生活观。译本在语言上典雅精当,在文体风格上与原文本铢两悉称。

关键词:李娟;《冬牧场》;非虚构文学;哈萨克族牧民;生态人文景观

《迷宫谜案》回译和重译研究

杨永春 上海理工大学

摘要:经典重译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有趣的文化现象,《迷宫谜案》也不例外。本文就高罗佩的自译本和四个平行译本中的回目体制翻译得失、叙事角度转换和公案小说的创译等问题展开探讨,试图说明公案小说在东西方文化转换过程中的语码流失、信息增殖等独特的文化现象。翻译的成品受制于社会风俗和政治氛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启示读者从译文的美学接受和翻译策略的得失来评判译本的优劣。

关键词:《迷宫谜案》;高罗佩;回译;创译;信息增殖

书刊评介

国家翻译实践的十种意识

——评黄友义著《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

任东升  周忠良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我国翻译已从“翻译世界”转向“翻译中国”。对外译介中国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部分,在新时代日益受到重视。资深翻译家黄友义所著的《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顺应新时代国家翻译实践的需求。该书蕴含十种国家翻译实践意识,是一部融思想性、学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著作,有助于推动中国本土译学理论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翻译事业发展,提升国家翻译治理能力。

关键词:翻译中国;国家翻译实践;翻译治理;十种意识

学术访谈

重译研究的本质:凯撒· 科斯基宁教授访谈录

李秋靓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重译作为认识对象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歌德提出的翻译三阶段,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译被学界当作研究对象进行学术探索至今,三十余年间重译研究的边界有何拓展?重译研究的本质是什么?本访谈呈现领域专家之见解,反映重译研究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态势,以期促进本领域相关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重译研究;重译假设;重译伦理

行业研究

人工与机器同声传译:认知过程、能力、质量对比与展望

卢信朝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机器同声传译已成为全球翻译行业、教育与研究热点。本研究对比了人工与机器同声传译认知过程、能力及质量。人工与机器在加工对象、层次、路径与机制及策略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在诸多能力要素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产品质量及问题原因上也有所不同。人工与机器同声传译各有优势与不足,适用场景互补性强,两者存在较大协作空间,人机协同(机助人译、人助机译)值得期待。

关键词:机器同声传译;认知过程;能力;质量;人机协同

实践探索

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术语翻译原则及传播策略研究

苗菊  徐鑫涛 南开大学

摘要: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术语有其自身特有的分类特征和命名原则。为提升武术术语外译的传播力以促进武术文化“走出去” ,本文提出以武术术语的分类特征和命名原则为依据的三项翻译原则,即:阐释武术术语的核心内涵;依据武术术语所处具体语境选取不同译文;音译、意译和图画注释相结合。进而探讨构建武术术语的知识图谱,制定有效的武术术语传播策略。

关键词:武术术语;分类特征;命名原则;翻译原则;传播策略

汉英语用差异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

——以《天籁梦想》字幕翻译为例

王建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戴箐萱 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办事处

摘要:本文对藏族电影《天籁梦想》的对白和中英字幕进行对比,分析了中英语用差异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发现非传统直译即意译的英译往往在认知语义上比原文更为有效,主要方法是从“具象”转为“抽象”、“过程”转为“结果”、“疑问”转为“回答”、“未知”转为“已知”、重新表述等五种,通过这五种方法所得英译通常更符合英语语用原则,更容易在英语语境中获得意向效果。本研究所提供的中英电影字幕翻译方法解释了传统上所谓的意译。这些方法突破了传统直译和意译无法指导译者获得英语语境中所需效果的局限,为中英电影字幕翻译带来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字幕翻译;《天籁梦想》;五种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防控高频关键词英译浅析

车云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田聪  首都师范大学 王佩 中日友好医院

摘要: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上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我国政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推出了一揽子强有力的防控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易致误译。本文梳理文献确定了五组疫情防控高频关键词,即网格化管理和网格员、时空伴随和时空伴随者、属地管理、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公筷和分餐,提出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宜“以我为主”,发掘中文内涵,创造性地翻译,同时为实现译文的社会价值,也要重视目的语读者理解,合理使用现有英语表达。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频关键词;“以我为主”;汉译英

翻译中的“求真”与“务实”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李迎迎  宋灿灿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周领顺教授构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第 34 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俄汉、汉俄参赛译文出现的“求真”和“务实”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译者应“循本悟本求真、有效有度务实”,把握好“求真”与“务实”之间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译者行为的“合理度”。

关键词: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求真;务实;合理度

融通视域下的中日互译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日汉语对翻译评析(2022

修刚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中日互译是本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新增的项目,受到了日语教育以及日语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融通中外”,是国际传播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翻译界评判翻译作品的重要依据。参赛佳作均建立在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的精雕细琢上,着力在语言上融通中日,在文化背景和潜在知识上跨越文化障碍,努力传递原文的美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原文理解不足,望文生义;简单套用中日同形汉字词,译文前后文体不一致;译文考虑日本受众理解程度不足等。融通中日,需要语言理解与表述更准确。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形式是语言转化,内容是跨文化交际。要忠实原文,也要打动受众,实现自然、贴切的再现原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融通的过程。融通中日是从事中日互译译者的重要使命,中日翻译学习也要从这一理念出发。

关键词:融通中外;中日互译;跨文化交际

附:《中国翻译》邮购信息【账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