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期摘要

2023年第6期

2023-11-29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字体:
理论研究 /

5 中国传统译论两大关系之审美取向及其哲学基础  冯丽霞 蓝红军

14 大易翻译美学构建设想  陈东成

23 论心学视域下当代中国译学的悟性思维建构途径  杨镇源

译史纵横 /

30 从“中国精神”到“世界诗歌”——德国诗人克拉邦德的李白诗歌翻译  张小燕

译介研究 /

39 中国古典戏曲在当代法语世界中的译介——以法拉斯奇《元杂剧三种》为中心  杜磊

翻译教学 /

48 翻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前路(2007-2022  穆雷 梁伟玲

译家研究 /

56 金隄等效翻译理论之多重关系调和观  贺桂华

学术视点 /

64 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的发展:问题与前景  胡开宝 李晓倩

74 佚本回译:一种真正的回译——兼谈回译相关术语及其分类  周永涛 常欣

翻译评论 /

84 《金匮要略》新译本的深度翻译研究 贾卉 张凯维

书刊评介 /

93 实践介入、价值坚守与理论探索——《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研究》评析  许钧

学术访谈 /

100 译诗为诗:古诗英译的思路、方法及其他——诗人翻译家裘小龙先生访谈录   袁湘生 唐稳君 裘小龙

学术争鸣 /

108 法律翻译中的伪友现象研究  蒋开召

实践探索 /

116 论党政文献翻译的忠实原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为例  王丽丽

124 对外翻译传播:“修辞互动”原则与策略  陈小慰

133 远程口译中的副文本研究  蒋莉华 康浩宇

自学之友 /

142 Soochow Gardens (Excerpt)Dorothy Graham  孟祥春 

144 翻译中的多维“在场”与深度“格融”  孟祥春

151 筑牢数字经济的通信“底座”  蔡力坚 

154 科技类文本的翻译探析  蔡力坚

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揭晓 /

158 大赛命题及评审工作报告、评审委员会名单、获奖名单

175 英译汉参考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活态遗产

177 英译汉参赛译文评析:得“意”忘“形”: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张小号

182 汉译英参考译文:The 2022 China Tourism and Culture Week Rounds off with Bountiful Fruits

184 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形神兼备,形意结合:倾听作者,理解读者  吴耀武

词语选译 /

189 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重要语汇汉英对照摘编)

191 英文摘要 /

本期中文摘要

中国传统译论两大关系之审美取向及其哲学基础

冯丽霞 广西师范大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蓝红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中国传统译论为何呈现与西方传统译论截然不同的走向,根本答案不能不追溯至中国传统哲学。但常见的是从理论至理论的探究路径,结果常有失翻译的针对性。传统译论根本上产生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自身遭遇的“人—人关系”及“人—文本关系”问题的反思。按照“翻译实践问题—翻译思想—哲学思想”的路径,从译(论)者对此两种关系的认识及审美取向出发,向上追寻其哲学基础,不仅可以找到中国传统翻译问题、翻译思想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具体联结,还可揭示出中国传统翻译取向背后蕴含的独特精神实质,为当代中国译学理论建构连接并超越传统提供思想起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关系;审美取向;哲学基础

大易翻译美学构建设想

陈东成 深圳大学

摘要:《周易》博大精深,弥纶天地之道,能为翻译研究提供宝贵资源。文章以《周易》之“五谛”太极生生律、易简成位说、知几通变论、意象思维法、保合太和观 ) 为主要理论依托,从哲学高度审视和阐释翻译审美认识、翻译审美价值、翻译审美再现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探究翻译审美规律,提出构建大易翻译美学的设想。大易翻译美学援易入译,以易治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为中国传统译论输入新内容,为世界翻译美学研究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周易》;五谛;翻译美学;大易翻译美学

论心学视域下当代中国译学的悟性思维建构途径

杨镇源 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当代中国译学总体上未能充分重视心性这一翻译的关键变数,导致悟性思维远远弱于规则思维。在此格局中,研究普遍重视规则,却少关注悟性,因而使规则思维缺乏制衡,增大其发展为思维禁锢的风险。对此,本文着眼心学视域,集中针对翻译悟性进行心性思考,即从心学的“立乎其大”与“直指人心”两个焦点着眼,为当代中国译学呈现立足本心、向内而求的悟性思维建构途径,促使行为主体通过内省而澄明本心,由此打通道枢,释放悟性。上述途径有利于改善规则思维一家独大的失衡格局,避免后者发展成为行为主体的思想禁锢,进而带来翻译境界的升华动力。这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同时也能发挥中华民族本应擅长的特色心性之思,为提升中国译学在国际译学界的地位带来契机。
关键词:中国译学;心学;建构;悟性思维;本心

从“中国精神”到“世界诗歌”

——德国诗人克拉邦德的李白诗歌翻译

张小燕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20 世纪初,德语诗坛掀起了一股改译李白诗歌的热潮。德国诗人克拉邦德结合当时欧洲的一战现实、德国知识界的“道家热”背景以及表现主义诗人的美学诉求,主要从反对战争、中国“精神”以及道家美学三个角度对李白诗歌进行了自由改译。以克拉邦德为代表的德语诗人挖掘出李白诗歌中适用于德国社会的“世界性因素”,通过自由改译赋予其崭新的现实意义和诗学价值,不仅提高了李白诗歌在德语世界的影响力,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涵和外延,彰显出它作为“世界诗歌”的美学魅力。
关键词:李白诗歌;德译;克拉邦德;自由改译

中国古典戏曲在当代法语世界中的译介

——以法拉斯奇《元杂剧三种》为中心

杜磊 浙江大学

摘要:法国当代汉学家法拉斯奇的《元杂剧三种》融解读与翻译于一体,对中国戏曲的译介突破了单一阐释的局限。在选材层面,《汉宫秋》、《赵氏孤儿》与《赵礼让肥》演述了中国古人“自我牺牲”的精神谱系;在解读层面,法氏围绕三剧分别揭示了其互文创作手法、叙事深层结构与思想艺术价值,传递了戏曲文本生成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翻译层面,法氏的戏曲翻译实践具有如下启示:译者应把握曲词的情感内涵与剧情向度,清晰地还原剧曲的抒情美学质素;通过人物心理与意态的精准摹画建构人物形象,呈现角色所思;无论语言表层是“传情”还是“说理”,译者都需兼顾语境“言实”,并观照词或短语之间语法与语义的相互牵制关系。该著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促进中外戏剧文化交流以及“讲好中国戏曲故事”均有裨益。
关键词:戏曲译介;汉宫秋;赵氏孤儿;赵礼让肥

翻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前路(2007-2022

穆雷 梁伟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本文以 2007 年至 2022 年《中国翻译》和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发表的 538 篇关于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为代表,采用比较的视角,先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类型和数据类型分析中外刊文的特点,再从教、学、测三方面评述了 21 世纪以来中外翻译教学研究成果在各研究主题下的差异及原因,发现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多宏观思辨,通常擅长搭建较为全面完整的框架体系,国外翻译教学研究则强调微观具体的实证探索,不同类型的研究呈现出鲜明的主题特色和焦点;共同点是翻译教学基础理论研究尤为不足。最后从翻译教师研究、翻译学习者研究和中外翻译教学比较研究等方面讨论翻译教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翻译教育;研究方法;共性和差异;文献综述

金隄等效翻译理论之多重关系调和观

贺桂华 怀化学院 / 湖南科技大学

摘要:等效翻译理论是翻译家、翻译理论家金隄批判吸收中西传统与现代译论、结合自身长期翻译实践经验发展而成。在阐释和应对翻译中各种矛盾关系时,该理论的着力点在于调和。通过对金隄本人著书立论的条分缕析,本文深入解读了其等效翻译理论蕴含的五对重要关系调和观: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观;文内语境与文外语境的互证观;异国情调与翻译腔的协调观;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融合观;对作者与读者的双重忠实观。这五对重要关系调和观为译者全面、细微考虑翻译中各方面因素提供了具体变通策略,为寻求译文与原文综合关系与整体接受效果的对等提出了有效应对原则。这些变通策略和应对原则充分彰显了金隄等效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金隄;等效翻译理论;翻译过程;调和观

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的发展:问题与前景

胡开宝 李晓倩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大语言模型给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梳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未来前景。我们认为,大语言模型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不仅使得作为翻译研究对象的翻译主体以及翻译文本的属性发生变化,翻译研究因而面临翻译伦理、译者主体性、译者风格和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也使得翻译研究方法发生变化,翻译研究趋于数据化、可视化。因此,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应关注翻译伦理研究、翻译文本研究、译者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批评研究以及翻译教学研究等领域。
关键词:大语言模型;翻译研究;翻译伦理;翻译与意识形态

佚本回译:一种真正的回译

——兼谈回译相关术语及其分类

周永涛 遵义师范学院  常欣 四川大学

摘要:回译研究是新世纪翻译研究一个强劲的学术增长点,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但有一种特殊的回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佚本回译。本文首先列举了翻译史上典型的佚本回译现象;继而探讨了沿用过的还原、反译、转译、复译、古本复原等术语,指出其欠妥之处,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佚本回译这一新术语,辨析其与无本回译、古本复原、转写等现象的异同,凸显其本质特征;最后对佚本回译和其他回译现象进行重新分类,提出不同于学界已有的分法,以期对回译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佚本回译;无本回译;古本复原;回译分类

《金匮要略》新译本的深度翻译研究

贾卉 华东理工大学  张凯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摘要:《金匮要略》是“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刘蔼韵编辑、韩丑萍翻译的ESSENTIALS FROM THE GOLDEN CABINET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Jin Gui Yao Lue 是最新的《金匮要略》全文英译本。本文通过文内、文外两方面探讨该译本中的深度翻译,发现该译本以前言、按语、索引、文内释义和注释等方式补充了文本信息,尽可能严谨精确地展现原书的全貌,为中医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金匮要略》;深度翻译;中医典籍英译

实践介入、价值坚守与理论探索

——《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研究》评析

许钧 浙江大学

摘要:中国文学外译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取得重要进展,新的翻译现象和翻译问题也随之涌现,亟需译学界给予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研究》是新时期我国翻译理论界对翻译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著者以批评的目光直面中国文学外译实践,将实践批评与理论探讨相结合,在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重新审视翻译的根本性问题,探索中国文学外译的途径、模式与方法。本文着重从实践介入、价值坚守和理论探索三个方面分析评价该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力求进一步推进中译外研究,拓展翻译批评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翻译批评;实践;价值;翻译理论

译诗为诗:古诗英译的思路、方法及其他

——诗人翻译家裘小龙先生访谈录

袁湘生 唐稳君 黄冈师范学院 | 裘小龙 广西大学

摘要:裘小龙先生是享誉国际的诗人、翻译家。他不仅长于英诗写作,而且在古诗英译领域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他的古诗英译以“译诗为诗”为基本原则,译文既不失原文的神韵,又具备一首真正的英语诗歌所应具备的品质。本文通过对裘小龙先生的专题访谈,探讨了“感性融合”的基本思路、自由体译法与格律体译法的得失与应用、原文选材、译文评价以及常人译诗的合理性等基本问题,以期为我国当前的古诗英译实践做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古诗英译;感性融合;自由体译法;原文选材;译文评价;常人译诗

法律翻译中的伪友现象研究

蒋开召 上海海洋大学

摘要:伪友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两种语言中看似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实际含义相去甚远的词项,因不同语言文化、历史、价值观、思维习惯和制度差异等而产生,是翻译中的陷阱,也是跨语言沟通的障碍。伪友现象在法律翻译中屡见不鲜,除译者主观因素如语言水平、法律知识、职业责任心外,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法律文化空缺、概念体系差异、概念位阶混淆、术语概念单名多义和先例误导等。法律翻译应努力实现语言层面和法律效果的双重等值,译者应对法律翻译中的伪友现象保持高度警觉,避免望文生译。
关键词:伪友;法律翻译;法律文化;概念位阶

论党政文献翻译的忠实原则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为例

王丽丽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摘要:翻译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转换实现意义的传递。党政文献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译文必须准确无误地反映原文,忠实是译者要信守的第一准则。所谓忠实,是政治上的忠实,是历史上的忠实,也是现实中的忠实。忠实原作,就要忠实于原作的意义、精神和风格,在党政文献翻译中缺一不可。
关键词:党政文献翻译;二十大报告;忠实

对外翻译传播:“修辞互动”原则与策略

陈小慰 福州大学

摘要:文章从对外翻译传播追求更高目标的定位及其修辞特性出发,借鉴当代西方修辞学中核心概念之一“修辞互动”理论,结合相关翻译研究成果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提出对外翻译传播中的“修辞互动”原则,以及基于对其修辞语境要素的分析,诉诸共性,建立共识;了解差异,化解冲突;权衡得舍,坚守底线等互动策略,并通过笔者自身的实践案例分析说明。强调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重视修辞互动对提升译文选择和整体译文的有效性具有切实作用。
关键词:对外翻译传播;修辞互动;原则;策略

远程口译中的副文本研究

蒋莉华 康浩宇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远程口译的空间距离造成的“疏离感”导致副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大量缺失,对译者的口译质量造成影响,因而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概念出发,探讨它在远程口译中的表现形式及对译者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后发现,译者通过采取不同策略来促进观众对不同类型副文本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本文对于拓宽副文本的研究范围及远程口译中的副文本处理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远程口译;副文本;译者行为;策略

得“意”忘“形”: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张小号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赛题原文节选自知名国际法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论文。学术语篇具有术语表达专业性、语言表述逻辑性等特点,对译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译者既要如作者一般对源语进行深入细致解读,又要如旁观者一般跳出源语的束缚限制,按照译入语表达习惯呈现译文。本文在对赛题原文文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术语的处理、长句的切分、代词的应用和译文的连贯性等角度,剖析参赛译文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认为译者既要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做到得其“意”而忘其“形”。
关键词:学术语篇;术语;长句;连贯性

形神兼备,形意结合:倾听作者,理解读者

吴耀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汉译英赛题源自同一主题的几篇国内中文新闻的汇编,内容涉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举办“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及海外受众的反响情况。新闻翻译首先要深刻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传播目的;其次要最大程度尊重读者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翻译时要站在读者立场上遣词造句及确立篇章策略。本文结合新闻文本的特征及传播要求,在对参赛译文进行整体评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参赛译文中存在的术语表达、长句处理、信息聚焦等方面的代表性问题,并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更多地倾听作者,理解读者,做到形神兼备,形意结合。
关键词:新闻;作者;读者;跨文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