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期摘要

2015年第4期

2016-01-12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字体:
 目 录
理论研究
译事的语言学外层结构问题
——走在由“得法”经“得体”而“得宜”的路上         阎佩衡 5
元认知理论与交传口译的实证研究     王建华 13
再次解读Patronage       卢志宏 19
 
译史纵横        
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     文珊、王东风 24
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马军红32
英语视域下的中国女性文化建构与认同
——中国新时期女性小说的译介研究         吴赟38
 
翻译教学        
翻译思辨能力发展特征研究
——以MTI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刘和平、王茜45
信息化背景下协作共享翻译教学模式探讨         温建平51
 
学术访谈        
“眼光只盯着自己,那怎么走向世界?”
——贾平凹先生访谈录                   高方、贾平凹 55
 
书刊评介        
互联网时代的翻译模式拓展
——《翻译与网络本地化》述评         王少爽、王华树59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新里程
——《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评述         李菁、王烟朦63
 
行业研究        
全球化视域下的本地化特征研究         崔启亮66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服务变革       唐智芳、于洋72
 
翻译评论        
文化外译受众意识的样本分析
——以《中国文化读本》英译为例     陈小慰76
迟子健作品生态思想的跨文化传播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述评         吕晓菲、戴桂玉83
 
学术争鸣        
文化输出与文化自省
——从中国文学外推工作说起     张南峰88
 
业界视点        
塑新时代口译精英,筑跨文化交流之桥
——第四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纪实报道     李旭94
应用翻译理论创新与翻译教育:思考与对策
——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综述         车明明95
 
实践探索        
《萨迦格言》英译译本印象研究         李正栓、解倩98
人称指示语语用功能与口译策略研究  张易凡、许明武、张其帆104
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两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赵颖110
“任性”翻译  何其任性
——兼谈“另类”汉语新词英译         叶小宝114
 
·自学之友·
英译汉:America and Britain at odds over how to deal with China
         陈小全译117
翻译导读:英美报刊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陈小全118
汉译英:时间(沈从文)     蔡力坚译121
翻译导读:经典概念的翻译         蔡力坚123
 
·词语选译·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汉英表述摘编    126
英文摘要         128 
 
信息广角        
本刊稿约(82)本刊邮购信息(87)会讯(103)
2015年国际翻译日主题(109)
 
 
中文摘要
译事的语言学外层结构问题
——走在由“得法”经“得体”而“得宜”的路上
阎佩衡 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文章经结构与语义三维关系演绎关注了译作结局的问题,并试图通过一个外层结构的建立来兑现这个结局。先出入于I-语言与E-语言之间,认定乔姆斯基的I-语言属于既不涉及语言使用也不涉及言语所指的逻辑句法范畴,不能同本质上属于语用范畴的E-语言—SL和TL直 接相关;再斟酌于内说与外拓说之外,敲定译事是一个“由‘言内’经‘言外’而‘言后’”的动态行为,而意义的翻译则是一个“由‘指事’经‘行事’而‘成 事’”的行为曲线;终演绎于意义与结构的关系之后,断定在言语活动中,乃是意义决定结构而不是结构决定意义。结论是:正如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需要在表层结 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照下兑现其理解之得法及其表达之得体一样,言后意义需要在外层结构的监察中实现译作结局之得宜,否则译作的高下就会徘徊于仁者与智者之间 而莫衷一是。
关键词:言内意义- 表层结构;言外意义- 深层结构;言后意义-外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05-08
 
元认知理论与交传口译的实证研究
王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元认知即认知上再认知,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交传口译教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性特点适合元认知理论在其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元认知交替传译教学的 实验研究发现:经过一个半月的元认知教学,实验组学生在译前准备,口译过程中的听力和理解水平以及口译课后的流畅性表达评估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经过三个 月的元认知教学,学生口译中的笔记和信息筛选及课后的口译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评估均发生显著变化,相应能力显著提高,p值远远小于.05。而控制组学生经过三个月学习后只在听力、脑记和流畅性方面表现为边缘显著,p值接近.05,交传能力没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元认知;自我监控;交传口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13-06
 
再次解读Patronage
卢志宏 安徽大学
摘要:Patronage和patron这 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前者是赞助,是存在于赞助人和受助人之间的抽象关系,后者是赞助行为的施予方,是个实体。就外部联系来看,赞助和勒菲弗尔提出的另外两 个概念意识形态和诗学不是平行的关系,意识形态和诗学通常会通过赞助来发挥它们的作用;就内部构成来看,赞助人可以分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赞助人和经济 赞助人三类,专业人士这一原本在勒菲弗尔的体系中相对模糊的概念其实就是诗学赞助人,是赞助人的下属类别。赞助人和受助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制约,赞助 人在赞助活动中也有所得,这种所得体现为获得文学声誉、社会地位以及对于文化的宰制权。
关键词:赞助;赞助人;受助人;操控;资源交换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19-05
 
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
文珊 王东风 中山大学
摘 要:五四时期,各种文学社团和期刊杂志相继创立并纷纷投入到诗歌翻译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构成西诗汉译的第一个高潮。本文以追踪开展西诗汉译活 动最活跃、影响最大或最具特色的刊物、社团及主要译者为主线,试图勾勒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的大体轮廓及其活动特点,为透视中国诗歌翻译规范的形成及其对中国 新诗的建构性影响提供史料借鉴。
关键词: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期刊;社团;译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24-08
 
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马军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从译介的视角考察了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论文系统描述了国内译介美国生态文学的概况,剖析了其译介特征,如:偏爱自然写作与荒 野叙事、多重身份的学院派译者,并指出译介相对滞后的原因和译介的文学价值。此外,笔者认为在翻译、生态文化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面对工业时 代或后工业时代的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作家与译者都可以成为生态责任和生态意识的代言。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态文学的译介可以促进生态文学文化的传播,继而 建构一个“情感型”的生态社会和生态文明。
关键词:倾向自然写作的译介; 多重身份的“学院派译者”; 生态文化的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32-06
 
英语视域下的中国女性文化建构与认同
——中国新时期女性小说的译介研究
吴赟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 要:本文从文本选择、翻译过程和译本出版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世界主导下的中国女性小说的译介情况,并立足“女性书写”、“现代中国”、“西方诗学”等关键 词语,考察英语世界对中国女性小说的认知和接受情况,指出译介作品让英语读者了解了中国女性对于自我生存境况和思想意识的表达,了解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现 实;同时小说译介也是英语世界出于自我形象建构和文化身份认同的需要,反映了对于中国文化及现实的预设与想象,并由此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和启示。
关键词:新时期女性小说;英语世界译介;女性书写;现代中国;西方诗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38-07
 
翻译思辨能力发展特征研究
——以MTI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刘和平 王茜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翻译理论与实务”是翻译专业学生必修课,课程内容含量高,但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阶段都只有36课 时。如何将知识型课程变为以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课程?采用何种手段方可实现掌握基本翻译理论并对实践有所反思或指导这一教学目标?翻译专业硕士生思 辨能力发展有何显著特征?本论文以研究生一年级一个学期的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分析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特征,探索理论课程授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MTI;翻译理论与实务;思辨能力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45-06
 
信息化背景下协作共享翻译教学模式探讨
温建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摘 要:信息化对高校的教与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协作共享翻译教学模式,旨在创造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学习探讨的生态环境,强调学生的 体验、共享、协作、互动、反思,促进学生个人发展。这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人发展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人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化;协作共享;翻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51-04
 
互联网时代的翻译模式拓展
——《翻译与网络本地化》述评
王少爽 石家庄经济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华树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摘 要:互联网为翻译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拓展了翻译业务的工作模式。网络本地化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翻译模式。《翻译与网络本地化》一书采用跨学 科的理论视角,探讨了网络本地化研究的多个议题,具有理论性、资料性和方法论三重学术意义。本文首先简述该书的主要内容,然后归纳其主要贡献及不足,最后 结合国内本地化研究现状,探究该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本地化;翻译模式;国内本地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59-04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新里程
——《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评述
李菁 王烟朦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翻译质量评估:过去和现在》是朱莉安·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领域推出的又一扛鼎之作。书中厘清了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回顾了豪斯模式的演变,并借鉴跨文化交际、语料库、认知-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再次对原有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扩充与优化,使更新后的模式兼具综合性与跨学科性。豪斯的这部新著在促进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和丰富译学理论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评估;译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63-03
 
全球化视域下的本地化特征研究
崔启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
摘要:本地化是语言服务业的新事物,与快速发展的本地化市场和业界实践形成鲜明对比,翻译研究学者对本地化研究相对滞后。本文以全球化视角,分析国际和国内本地化研究的现状,总结出经济驱动、区域内核、全程管理和技术支撑的本地化特征,为本地化的系统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本地化;区域;全球化;本地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66-06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服务变革
唐智芳 湖南师范大学 于洋 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
摘要: 在“互联网+”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各传统行业将快速升级和更迭,最终与以移动终端为入口的互联网相结合,从而产生经济发展新形态。语言翻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随着现代新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正在经历从传统人工翻译向互联网云翻译的模式重构。
关键词:语言服务;互联网+;众包翻译;云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72-04
 
文化外译受众意识的样本分析
——以《中国文化读本》英译为例
陈小慰     福州大学
摘要:新时代语境中的对外翻译不是学习环境中的语言行为,而是一种发生在现实语境中的专业行为,文化外译尤其如此。它是一种旨在运用语言象征,对现实译语受众产生有效影响,达到预期宣传效果的修辞行为。文章从对受众新的认识出发,以2011年输出版获奖图书之一的《中国文化读本》及其英文版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为样本,在当代西方修辞理论的框架内,解读分析译者在翻译处理时体现的受众意识,旨在为文化外译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外译;受众意识;《中国文化读本》;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76-07
 
迟子健作品生态思想的跨文化传播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述评
吕晓菲 戴桂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迟子建的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被翻译介绍到英美国家后,引起了媒体和评论家的好评,这与译者徐穆实的翻译策略和出版社编辑的译本定位、宣传努力密 不可分。本文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语境下,探讨译本对原作鄂温克特色文化的重构与再现、生态美学意蕴传达方面的得与失,提出跨文化传播在顺应英美文化读 者阅读习惯的同时,更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美学意蕴,让英语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作家迷人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生态文学;中国文学走出去;意义重构;文学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79-05
 
文化输出与文化自省
——从中国文学外推工作说起
张南峰     香港岭南大学
摘 要:由中国文化发动的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六十多年,但并未收到显著的效果。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来,由来源文化发动的文化输出,得到目标 文化接受的可能性本来就不高,尤其是从边缘向中心的输出,其它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外向翻译,主要依靠中国译者,采取越来越异化的策略,不大 考虑目标文化的意愿和规范,所以效果更不理想。文学外译采用了不恰当的策略,终极原因,不是传统译论保守,而是中华文化的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有距离。如果 要对症下药,首先要进行文化自省,认识到经济实力与文化名气的提升并不同步,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应过分强调文化输出的自主权,否则只会引起阻抗,欲速不 达。
关键词:文化输出;文化自省;多元系统论;汉外翻译;异化翻译;自我形象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84-06
 
应用翻译理论创新与翻译教育:思考与对策
——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综述
车明明     西安理工大学
摘要:本文对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结合当前形势与时代特色,对中国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育两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发翻译界对应用翻译研究教育的关注。
关键词:应用翻译理论创新;翻译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95-03
 
《萨迦格言》英译译本印象研究
李正栓 解倩  河北师范大学
摘要:自萨班·贡嘎坚赞于13世 纪中叶创作《萨迦格言》以来,藏族格言诗就成为西藏文学的一类重要体裁。格言诗的作者往往既是深谙佛学的高僧,又属地方政权的统治阶级。如此特殊的佛俗双 重身份自然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如下思考:格言诗佛耶?俗耶?实际上,藏族格言诗既是佛教经典世俗化的产物,也 是以世俗语言宣传佛教经典的文学结晶;它亦佛亦俗,突出体现了佛教经典与世俗语言的高度融合。《萨迦格言》三个英译本的译者在宗教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与翻 译理念上存在差异,故而在佛俗问题上使读者产生了不同的译本印象。
关键词:藏族格言诗;《萨迦格言》英译;译本印象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098-06
 
人称指示语语用功能与口译策略研究
张易凡 许明武       华中科技大学         张其帆     香港理工大学
摘要:本文借助汉英口译语料库,考察了英汉各16种人称指示语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中的使用频率并对其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1) 人称指示词在英文译文中的使用频率较中文原文高;2)不同类型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不尽相同,其特殊的语用功能对口译策略有指导作用;3)人称指示语在汉英口译中,应注意使用人称的相互转译、内部转译、适当显化、多词同句以及省略重复等策略。
关键词: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人称指示语;语用功能;口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104-06
 
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两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赵颖         河南科技学院
摘 要:本文以吴经熊和韦利的《道德经》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的的方法,从词汇、句子、语篇的叙述视角三个层面,开展翻译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 明,二者具有不同的翻译风格:前者译词常见、易懂、句式简短,注重译文的交互性和可接受性;后者译词专业、书面,句式复杂,注重译文的准确性。二者翻译风 格差异的原因在于:吴译意在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重沟通与接受;韦译意在还原《道德经》的历史性,重本旨的准确和充分。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风格;《道德经》;吴经熊;韦利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110-04
 
“任性”翻译  何其任性
——兼谈“另类”汉语新词英译
叶小宝     淮北师范大学
摘 要:近期相关“任性”流行语的粉墨登场,映射出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态、政治语境,给译者提出了挑战。“任性”一词的流行是旧词新用,是“另类”新词,在不同 语境中,该词呈现不同的动态意义。对比“大家都很任性”与“有钱就是任性”、“有权不可任性”中的“任性”,可以看出,其语义变异性呈现出褒贬、正反不同 层面,且相互之间既关联又冲突。旧词“任性”的新义具有不确定性、融合性、变异性,而“任性”在相关流行语中的翻译又表现出灵活性。这足以证明:词无定 义,词无定译。
关键词:流行语;任性;旧词新义;新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4-0114-03
 
Contents
External Structure as a Linguistic Category of Translations                      YAN Peiheng5
 
Patronage and Patron as Two 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 Reexamination        LU Zhihong19
 
Poetry Transl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May-Fourth Period          WEN Shan & WANG Dongfeng 24
 
How to Enhance Translation-relate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 for MTI Students  
LIU Heping & WANG Qian 45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America and Britain at odds over how to deal with China         CHEN Xiaoquan 117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Time  (SHEN Congwen)       CAI Lijian121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128
 
 
Abstracts
External Structure as a Linguistic Category of Translations
by YAN Peiheng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China) p. 5
Abstract: Whereas the internalized language has been conceptualized in Chomskyan terms as consisting in the surface and the deep struc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n additional structural dimension-the external structure -should be assigned to language in use or to the externalized language. Since to convey any meaning at all, linguistically competent uses of language have to move from the locutionary to the perlocutionary via the illocutionary, the surface, the deep and the external structure necessarily claims as their pragmatic counterparts the three Austinian types of speech acts. This new conception offers a better account of how a translator copes with the meanings in both SL and TL, with a reference inwardly to language and outwardly to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in performing the act of translating. To strive for effectiveness in translation is to become grammatically correct, stylistically appropriate and pragmatically fruitful both in intra-lingual and in inter-lingual terms. The efforts parallel the translator’s move from the surface structure through the deep structure to the external-structure eventually.
Keywords: locutionary; illocutionary; perlocutionary; surface structure; deep structure; external structure
 
Patronage and Patron as Two 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 Reexamination
by LU Zhihong (Anhui University, Hefei, China) p. 19
Abstract: In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notion of patronage is often confused with that of patron. What the term Patronage denotes is an abst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atron and his/her client in translation, whereas the word patron refers to a concrete entity, i.e., the support-providing party. So understood, patronage should not be mistaken for being parallel to ideology or poetics. Rather, it is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ideology and poetics perform their functions in most cases. Patrons, furthermore,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jor types, namely, the ideological, the economic, and the poetological patrons, of which the last type consists of those whom Lefevere referred to vaguely as “professionals.” The 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 is characterized not by the former’s unilateral manipulation of the latter, but often by a bilateral exchange of resources between the two. Yet out of such a relationship patrons could, without doubt, gain fame or status and exercise control over the culture concerned.
Keywords: patronage; patron; client; manipulation; exchange of resources
 
Poetry Transl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May-Fourth Period
by WEN Shan & WANG Dongfe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p. 24
Abstract: The May-Fourth Period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aw the mushrooming up of literary societies and publications devoted primarily to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oetry. To give such an era of creative outbursts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this paper survey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oetry translating activities and looks closely in particular into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most active, influential or unique literary publications, societies and poet-translators. In so doing, we mean to provide some needed historical references for future explorations of poetry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words: May-Fourth Period; translation; western poetry; periodical; literary society
 
How to Enhance Translation-relate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 for MTI Students
by LIU Heping & WANG Qia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 45
Abstract: Only 36 hours are allocated to the cour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required for the MTI students. How can the instructor turn this knowledge-based course into an occasion for critical-thinking-skills development? How, in other words, can the course achieve its overall objective of ensuring the students’ grasp of the fundamentals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of these principles as the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ir own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what specific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hould in particular be developed? Our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th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 to first-year MTI students offer some tentative answers to all these questions.
Keywords: MTI; pedagogy;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