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期摘要

2014年第5期

2016-01-12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字体:
 

特别报道

· 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论坛 ·

 建设国际化翻译人才队伍,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周明伟 5

我国高端翻译人才队伍现状与对策建议 唐闻生 7

文化对外传播与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 闫国华 9

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 仲伟合 11

对外传播理念的更新及中译外人才的普及化 鲍川运 16

理论研究

译者伦理:身份、选择、责任 ——皮姆《论译者的伦理》解读 刘云虹 18

现代汉语话语重述标记的语料库考察 赵秋荣 王克非 25

译史纵横

鸳鸯蝴蝶派与民初通俗小说译介 修文乔 30

赞助翻译救亡图存,传播西学广启民智

  ——皖籍人士百年翻译出版活动探微 张瑞娥 35

翻译教学

政产学研: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 刘和平 40

从译审到翻译:MTI传媒翻译逆序教学法探索 岳峰 陈榕烽 45

翻译专业交传、同传训练的视频语料库建设 张吉良 高彬 49

学术视点

完善、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翻译专业师资水平

  ——2014年全国高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纪实 54

学术期刊、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翻译学术期刊暨翻译国际研讨会综述 蓝红军 55

书刊评介

翻译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与他国——通过翻译传播知识,1829年至2010年》述评 黄勤 李忍 57

学术访谈

“译坛巨匠”是怎样炼成的? —杨武能教授访谈录 刘荣跃 62

行业研究

中国翻译产业研究:产业经济学视角 司显柱 姚亚芝 67

翻译评论

翻译与身份

   ——兼评董乐山主译《第三帝国的兴亡》 王东风 72

葛译莫言小说研究 孙会军 82

 学术争鸣

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中医文化误读 包玉慧 方廷钰 陈绍红 87

语文教材中译文的史实性改动及其它问题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 张红秋 91

也谈“水货”英译 李悦园 95

实践探索

汉英翻译中的政治考量 王平兴 97

翻译中的价值增值 项东 102

《周易》三个英译本中吉凶判词的翻译研究 向鹏 106

论英语词汇语用意义的界定及其汉译 谭福民 111

·自学之友·

英译汉:Extracts from Preface to Jidi Majia's“ Snow Leopard”

(Barry Lopez) 曹明伦 译 115

翻译导读:再谈翻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

   ——吉狄马加《我,雪豹》英文版序译后 曹明伦 117

汉译英:石榴花 周领顺 Lus Shih 译 120

翻译导读:汉语散文英译中的韵味再现原则 周领顺Lus Shih 121

·词语选译·

李克强总理治国理政重要表述节选(一) 125

英文摘要 128

信息广角

2014年国际翻译日主题(23、24)

本刊邮购信息(81)本刊稿约(39)会讯(66、114)

目录

编者按:2014年7月29日,中国翻译研究 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到会并致辞。他指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 立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适应了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翻译工作在对外介绍我国发展进步、参与世界文明对 话、促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任务越来越繁重。周明伟、唐闻生、闫国华、仲伟合、鲍川运分别做大 会发言,本期刊登的5篇大会发言皆根据发言内容编辑加工而成。建设国际化翻译人才队伍,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周明伟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 5 我国高端翻译人才队伍现状与对策建议唐闻生全国侨联/中国翻译协会 7 文化对外传播与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闫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 9 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仲伟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1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四方面的问题:一、中国文 化对外传播的界定:根据现有文献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内涵做分析;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六个内涵。 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 探讨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主体,确定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的六大考量维度。四、翻译专业教育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队伍建 设:着重介绍目前国内翻译专业、翻译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保障机制,拟从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翻译教育、面向学科建设的翻 译教育及面向行业发展的翻译教育等方面探讨翻译教育如何服务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国家战略。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翻译教育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11-05

对外传播理念的更新及中译外人才的普及化鲍川运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翻译及语言学院 16

译者伦理:身份、选择、责任 ——皮姆《论译者的伦理》解读 18 刘云虹 南京大学 18

摘要:对翻译伦理的探索与思考是翻译研究的重 要维度。然而,翻译伦理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民族、身份、翻译观各异的研究者那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需深入地加以理解与辨识。不少学者提出,相对于贝尔 曼的“尊重他异性”的翻译伦理而言,皮姆所提倡的译者伦理具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本文认为,“功能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标签式概括并不足以 揭示皮姆翻译伦理思想的真正内涵。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立足于文本,以“什么是翻译”、“译者是使者还是混血儿”、“是否应该翻译”三个核心问题为线索, 力图对皮姆颇具特色的翻译伦理思想加以进一步解读,并借以探寻翻译研究的伦理途径。

关键词:伦理;译者;皮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18-06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2014 Language Rights: Essential to All Human Rights 2014年国际翻译日主题语言权利:一切人权之基础

现代汉语话语重述标记的语料库考察 赵秋荣 北京科技大学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5

摘要:在向语言表达的“精密化、明确化”发展 进程中,现代汉语话语重述标记的使用频率在“五四”后短时间内剧烈增加,这一变化受翻译影响。为考察其成因,本文基于历时复合语料库 (1910-1949),以总结类话语重述标记为例,通过类比分析发现:频率和分布上,原创汉语和翻译汉语中话语重述标记的使用存在关联。进一步分析显 示:在积极借助翻译改造现代汉语的初期,话语重述标记在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中种类多、频率高;而在其后的欧化反思阶段,该类标记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呈下降趋 势。总体看来,翻译汉语中话语重述标记的使用频率高于原创汉语。早期现代汉语白话文高频使用话语重述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译文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汉语白话文;翻译;历时复合语料库;总结类话语重述标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25-05

鸳鸯蝴蝶派与民初通俗小说译介修文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30

摘要:从民初翻译史,特别是鸳鸯蝴蝶派的译介 活动缺席中国翻译史的现象着手,本文以鸳蝴派代表性文学期刊《礼拜六》的译介作品作为考察对象,勾勒出鸳蝴派译介活动的基本轨迹和特点,呈现出民初翻译文 学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鸳蝴派译介活动的功能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民初翻译史;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30-05

赞助翻译救亡图存,传播西学广启民智 ——皖籍人士百年翻译出版活动探微 35 张瑞娥安徽科技学院 35

摘要:本文基于详尽的史料,对半殖民地半封建 时期(1842-1949年)皖籍人士在翻译出版领域的三种活动进行梳理,首先是官员上疏朝廷呼吁翻译出版,其次是通过创设报刊进行相关活动,最后是创设 或者经营译书机构进行翻译出版。本文认为这些活动是皖籍人士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寻求与提供翻译赞助的行为,有效地传播了西学,在民族救亡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皖籍人士;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翻译出版;赞助;西学传播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35-05

政产学研: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刘和平北京语言大学 40

摘要:数据爆炸引发教和学的模式发生变化,教 师从讲授者到学习辅助指导者、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自主学习,学校从几乎封闭到面向社会开放,用人单位则从对高等教育不闻不问到直接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运 行机制在发生变化,双方的联合办学成为必然。只依靠大学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如何与用人单位开展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是什么?作者力图在 文中围绕以上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政产学研;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评估体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40-05

从译审到翻译:MTI传媒翻译逆序教学法探索 岳峰陈榕烽福建师范大学 45 摘要:一个翻译的成长通常要经过从翻译实践到审阅他人译稿的过程。本文针对以新闻翻译为主体的传媒翻译,以翻译硕士生为研究对象,讨论逆序教学法,即先做 译审后做专业翻译。具体说来,翻译者在学习翻译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即开始学习审阅别人的译稿,这样可以更快地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与理论,有助于其后从事传 媒翻译。实验证明该教学法有效。

关键词:传媒翻译;教学;翻译硕士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45-04

翻译专业交传、同传训练的视频语料库建设张吉良深圳大学高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9

摘要:口译训练涉及教师、学生、教法、训练材 料、设备等多个环节,其中口译训练材料的合理选择与使用对口译训练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文献和教学实际对口译课堂惯常使用的训练材料进行了分 类描述,并对其优劣进行了分析比较。鉴于目前口译课堂训练材料缺乏,业已出版的口译教材只提供时效性不强的音频材料而不能提供视频讲话材料的现状,文章提 出,互联网时代的口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开放的、材料真实、题材广泛、风格迥异、语音语调不同、体现讲话人国别和地域特点的英汉交、同传 视频语料库,为口译训练提供丰富多彩的真实会议讲话材料。为此,笔者推荐了几个网站,介绍了网上资源的下载、储存与分类方法。

关键词:口译训练材料;交、同传训练;视频语料库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49-05

完善、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翻译专业师资水平 ——2014年全国高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纪实 54

学术期刊、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翻译学术期刊暨翻译国际研讨会综述 55 蓝红军暨南大学 

翻译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与他国——通过翻译传播知识, 1829年至2010年》述评 黄勤 李忍 华中科技大学 57

摘要:《中国与他国——通过翻译传播知 识,1829年至2010年》共收录论文10篇,汇集了英国、香港、台湾等海外学者在翻译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重点探讨了19至21世纪间中国和欧洲在 翻译史上的关系问题,阐述了翻译在中西方知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翻译的杂合性、跨文化性、政治性等特性,全新诠释了翻译过程中赞助人、意识形态、译 者、翻译策略等要素间的关系。为翻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和理论视角。

关键词:翻译;知识传播;中国;西方;翻译史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57-05

“译坛巨匠”是怎样炼成的? —杨武能教授访谈录 62 刘荣跃

“沙博理国际传播研讨会”论文征集通知

中国翻译产业研究:产业经济学视角 司显柱 姚亚芝 北京交通大学 67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业态,我国翻译产业 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行业。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对我国翻译产业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我国 翻译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是,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进入壁垒低、以价格为主的低端竞争现象激烈、市场绩效低。据此分析,本文从明确产业 定位、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强行业研究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加快我国翻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翻译产业;SCP范式;产业组织;行业集中度;产业定位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67-05

翻译与身份 ——兼评董乐山主译《第三帝国的兴亡》 72 王东风 中山大学 72

摘要: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只要涉及跨语跨文化交际,身份就会以不同的方式现身于翻译之中。本文从译者、文化和语言等身份出发,以董乐山主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为标本,探讨身份在翻译中的印记,以期在身份的平台上建立一个翻译批评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身份;《第三帝国的兴亡》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72-10

葛译莫言小说研究孙会军上海外国语大学 82

摘要: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译者 居功至伟,英语译者葛浩文更是功不可没。葛译莫言小说到底以怎样面貌呈现在英语读者面前?本文结合例证研究葛译莫言小说特色,着重考察两个问题:一,葛浩 文在英语译文中是否“重新讲述了莫言的故事”;二,葛浩文的译文是否提升了原作的语言水平,希望能够管中窥豹,考察葛浩文在莫言小说走向英语世界过程中所 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莫言小说;葛浩文;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82-05

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中医文化误读 包玉慧 方廷钰 陈绍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87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颠峰之作, 涉及很多学科,其中中医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翻译中应该认真对待。由于译者囿于本身文化 背景等局限性,难免会造成其中中医文化的误读和误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交流。笔者选取三个代表性英译本中的平行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和修正,旨在促进 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红楼梦》;中医文化;误读;对外交流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87-04

语文教材中译文的史实性改动及其它问题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 91 张红秋 山东大学(威海)

摘要:语文教材在选编外国作品时经常出现译文 与原文不符的现象。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通过与其英文原文的对比,发现中文译文因误译或改动而出现了与历史事实不符、偏离原 文主旨等问题。这些问题致使语文教材在史实性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并由此引发了读者的质疑。针对此种情况,教材编写者应在选编课文时加强史实性意 识,通过译本甄别和原典考校的途径来确保语文教材中译文的史实性。

关键词:语文教材;外国作品;译文;史实性;《地震中的父与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91-04

也谈“水货”英译李悦园兰开斯特大学 95 摘要:“水货”是俗称,不是术语,译法不必统一。各词典提供的多种译法可使用于不同的语境。译者不必纠正原文中的所谓“错误认识”,只需辨别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加以传译即可。

关键词:水货;英译;俗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095-02

汉英翻译中的政治考量 王平兴 新华通讯社 97

翻译中的价值增值项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02

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语言不仅是交流思 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还能为语言使用者带来预期的效益。翻译活动也不单纯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操作活动,其商品化特征日益明显。本文在分析语言价值增值的基 础上,以《正能量》一书的汉译为例,详细分析了作为资本化的“正能量”话语如何运用在翻译过程之中,发挥价值增值的功能,为该书带来经济上的效益。本文认 为,翻译的经济学研究可以开阔对翻译的认识,拓展翻译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翻译;语言资本;价值增值;经济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102-04

《周易》三个英译本中吉凶判词的翻译研究向鹏华东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 106

摘要:《周易》原本为卜筮之书,因此书中有着 丰富的吉凶判词。本文先从《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中收集到了二十二个吉凶判词并统计其字频,然后分别统计其在理雅各、汪榕培和傅惠生三个英译本中的 翻译。分析时,本文将《周易》中的吉凶词汇分成高频词汇和低频词汇两类。统计的结果表明三个译本的译者在翻译《周易》中的高频吉凶判词时都在一定程度上有 意识地保持翻译选词的统一性,但不同吉凶词在不同译本中翻译选词的统一性存在差异;三个译本的译者在翻译低频吉凶词汇时,虽然个别地方也有意识地保持翻译 选词的统一性,但总体来说处理效果不及高频吉凶词汇好。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在翻译时应该将《周易》中的吉凶词作为一个独特的系统来处理,翻译时尽量做 到统一和准确; 必要时可以通过变换搭配来避免用词重复率过高;同时本文也认为在翻译《周易》的吉凶词汇时尽量避免用相同的英文单词来翻译不同的吉凶词汇。

关键词:《周易》;吉凶判词;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106-05

论英语词汇语用意义的界定及其汉译谭福民湖南师范大学 111

摘要:研究表明,英语语句的主旨、意义、体 裁、风格等要素取值方向与该语句里主旨概念负载词汇的语义方向一致,其语义作用力能够影响、协调该语句内所有组、聚合词汇的语义。词汇在语句里的随机语义 界定,可以通过可及性词汇意义降解、离散词汇意义逻辑分析、同质词汇意义替代、词汇意义逻辑关联的激活、词汇的文体意义解读等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对语句和 语句词汇的准确翻译理据。

关键词:词汇;语句;意义;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4)05-0111-04

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通知

Extracts from Preface to Jidi Majia’s “I, Snow Leopard” by Barry Lopez 115 吉狄马加《我,雪豹》英文版序(节选) [美]

巴里·洛佩斯 著曹明伦 译 116

再谈翻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 ——吉狄马加《我,雪豹》英文版序译后  曹明伦 117

石榴花周领顺 120

Pomegranate Flowers Translated by Zhou Lingshun & Lus Shih 120

汉语散文英译中的韵味再现原则 周领顺 Lus Shih 121

 

Identity,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Anthony Pym’s On Translator Ethics by LIU Yunho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p. 18

Abstract: Exploration for and reflection on ethical principl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nationality, social status, and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however, views of what counts as ethical conducts in the practice conflict. Many scholars hold that compared with Antoine Berman’s theory of translation ethics,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 for alterity,” Anthony Pym’s shows a distinctly functionalist and pragmatic bent. We disagree, for the twin labels of “functionalism” and “pragmatism” oversimplify the true intent underlying Pym’s theory. Looking closely into the texts concerned, we attempt to offer another angle on his theory by drawing attention to his way of addressing three key questions, namely, “What is translation ?” “Is the translator a messenger or a half-breed?” and “Should we translate ?”

Keywords: ethics; translator; Anthony Pym

A Corpus-based Comparison of Compression Markers in Non-translational and Translational Chinese by ZHAO Qiur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China) & WANG Kefei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 25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ranslation and growing in expressive sophistication and specification, Chinese language during its post-May Fourth Movement phase of development had displayed a sharply increased use of reformulation markers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causes for such a phenomenon,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compression markers in Chinese texts on the basis of diachronically multiple corpora (1910-1949), and finds that the use of compression markers in non-translational Chinese is correlated to that in translational Chines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compression markers in Chinese texts remained high when translation was actively employed as a means to improve the expressivity of the language, while it dropped when users of Chinese started to reflect on the unintended effect of having their language Europeanized as a result of large-scale translation. In general, the frequency of compression markers in translational Chinese texts tended to be higher than in non-translational Chinese.

Keywords: 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 diachronic multiple corpora; compression markers

Cooperation among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Busines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Exploring a New Mode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s for Language Industry by LIU Hep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 40

Abstract: The explosion of dada in our time 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to the patter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 longer an instructor who just lectures, the teacher has assumed the role as a facilitator of learning. Instead of passively waiting to be taught, the student has been motivated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formerly self-enclosed university opens its door to the community at large. The corporate employers, who used to be indifferent to what happened on the college campus, now could not but be driven by changed operative mechanisms to enter a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in the training of their future employees. Issues remain however concerning the extent to which university alone could be counted on to turn out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the way to streamline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usinesses and indeed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o search for a model for coordinating the joint efforts by these two institutions 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words: the big data era; cooperation; authority; business; university; research; translator training

An Industrial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SI Xianzhu & YAO Yazh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 67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service industry, translatio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become a key supporting industry for the country’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pplying the SCP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from industrial economics to an analysis of the business dimension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even though China’s translation industry has a promising future, its ratio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stays low and its products tend to be seriously homogeneous for now, with low-end, price-based competition prevailing within the industry. For a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nslation industry, we recommend that efforts be made to clarify its industry positioning, to raise its level of clustering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its industry-oriented research, and to improve its personnel training as well.

Keywords: translation industry; SCP paradigm;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ratio; industry positioning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Extracts from Preface to Jidi Majia’s “I, Snow Leopard” (Barry Lopez) CAO MingLun 115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Pomegranate Flowers ZHOU Lingshun & Lus Shih 120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