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期摘要

2024年第4期

2024-07-16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字体:
目录

理论研究/

05 生态翻译学理论系统建模与具象呈现 胡庚申 李晓晓

15 翻译体认系统论 黄忠廉 孙福庆

23 语篇意义生成与译者知识结构的构建 刘和平 卢宁

译史纵横 /

31 一枚硬币的两面:《鲁拜集》汉译者的著译互启 邵斌 沈瑩

38 筚路蓝缕,以启“赋”林——阿瑟·韦利对“赋”的翻译研究 王文强

译介研究 /

46 《红楼梦》在俄罗斯的译介研究 左安飞

54 翟理斯对汉诗的译介研究:以英译本《古今诗选》为例  李海军 李欣荣

翻译教学 /

62 “三全育人”视角的 MTI 教育满意度调查:现状与建议  崔启亮 黄萌萌

69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新定位:特定职业指向与专门用途英语  蔡基刚

译家研究 /

76 异域之眼与链接世界:汉学家白之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 李震

翻译评论 /

86 跨越东西语境差异,再现中国戏曲之美:艾克敦译《中国名剧选》研究 管兴忠

学术视点 /

98 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概念探赜与现代阐释 王若菡

行业研究 /

106 中国品牌的译名规划问题 张振达 杨涛 梁京涛

翻译技术 /

115 风险与超越:ChatGPT 赋能翻译的伦理分析 于浩 郭赟赟

书刊评介 /

123 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整体化评说——《归异平衡——英语世界汉学家的中国故事书写》述评 李志强

学术访谈 /

129 中国翻译理论建设的任务与原则——谭载喜教授访谈录 冯丽霞 谭载喜

学术争鸣 /

136 芳菲难亏,芬犹未沬——楚辞生态意象的翻译对比评析 郑意长

实践探索 /

144 联合国文件机器翻译及译后编辑问题探析 姚斌

152“课程思政”英译的名与实 周亚莉 戴玉冰 刘润生

158 领悟源文 谙熟语级 擘肌分理 达意传情——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法汉翻译评析(2023) 张红婕

165 翻译的解构与重构——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意汉翻译评析(2023) 温爽 翟恒

自学之友 /

170 On Saying “Please”(Excerpt)(A. G. Gaidiner) 周领顺 王俊懿 译

175 翻译:在“求意”和“求用”之间 周领顺

179 给旅游插上智慧翅膀(丁兆丹) 蔡力坚 译

182 翻译中的逻辑连贯:AI 工具的一个“死角” 蔡力坚

词语选译 /

18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摘编: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191 英文摘要 /

本期中文摘要

生态翻译学理论系统建模与具象呈现

胡庚申  郑州大学 / 清华大学 | 李晓晓  郑州大学

摘要:系统模型是以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对某个概念知识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关系的描述和呈现。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立系统模型的复合性与必要性。为生态翻译学理论系统建模,具象化地呈现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研究焦点、多个理论要素和理论视角,既有助于较为直观、较为完整地描述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特征、系统知识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助于消除在理解生态翻译学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偏差和误会 ,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生态翻译学追求讲好“学术故事”的新尝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系统模型;具象呈现

翻译体认系统论

黄忠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孙福庆  东北林业大学

摘要:依据体认视角,翻译属符际体验性认知活动,翻译过程与翻译行为皆具独特的体认性。基于翻译体认考察翻译本体,可见翻译过程中理解、变化和表达三步体认异彩纷呈;译者首先要体认作者的体认,继而进行认知加工,结合译语特点重构这一体认,将其呈现为译语形式,因而具备了二次体认特性;整个翻译行为则可视为原作表达的二次体认,包含全译性极似体认与变译性特效体认;最终促成“三步二次翻译体认系统”。

关键词:翻译体认系统;过程;行为

语篇意义生成与译者知识结构的构建

刘和平  卢宁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意义的产出属于认知科学范畴,更具体地讲,属于认知心理学。在传统意义上,意义一直被视作思想。意义和思想表达离不开载体,即表达意义的语篇。本文试图从认知科学的意义生成出发,解释语篇意义产生的动因和结果,说明意义生成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激活和完善过程,其载体是语言和非语言的。意义是目标语陈述的对象。译者作为传播的主体,不仅需要具备能够理解语篇意义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拥有与读者 / 听众共享的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及与之匹配的表达方法。因此,译者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完成传播任务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意义生成 ;意义载体 ;意义产出 ;知识构建

一枚硬币的两面:《鲁拜集》汉译者的著译互启

邵斌  沈瑩  浙江大学

摘要:诗人的译诗活动有何特殊性?作为译者的诗人其诗作又有何特点?前人对同一主体的著译作品间关系探讨甚少。本文以《鲁拜集》汉译者闻一多、孙毓棠、黄克孙的诗歌创作和翻译为例,从诗歌叙事手法、形式、主题与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著译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 , 同一主体的诗歌创作与翻译往往存在互动互启的关系,它们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具有“合”而“和”的特点。同一主体的著译活动具备同一的诗歌体验基础,其每一次著译经验都可能激活下一次著译输出,即著译之间存在触发效应。

关键词:著译互启;触发效应;诗歌翻译;诗人译者;《鲁拜集》

筚路蓝缕,以启“赋”林——阿瑟·韦利对“赋”的翻译研究

王文强  安徽科技学院

摘要:阿瑟·韦利的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游悟真寺诗及其它诗篇》)于 1923 年出版。在这部中国古代诗赋选译本中,译者将“赋”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体单独列出,选取翻译了译者眼中著名赋作家的代表作品,成为英语世界全面译介赋体文的嚆矢。文章首先探讨译者的翻译动机,继而围绕译本选材、翻译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发现,译者在选材上规避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长篇赋作,更倾向于选取语言通俗直白、篇幅较短的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韦利的中国诗歌翻译原则是一致的。考察韦利的赋作翻译,有助于把握“赋”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历史和规律,夯实该体裁英译史料的文献基础。

关键词:《游悟真寺诗及其它诗篇》;阿瑟·韦利;赋;翻译

《红楼梦》在俄罗斯的译介研究

左安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摘要:《红楼梦》在欧美国家流传的近两个世纪里,俄罗斯无论从欧洲首部《红楼梦》全译本的翻译与出版,还是到“列藏本”的发现与考证,都可谓独领风骚。俄罗斯一大批汉学家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以其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为《红楼梦》的俄译与研究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推动了“红学”在海外的发展与繁荣,使得《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愈发厚重。对《红楼梦》在俄罗斯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传播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了解和借鉴俄罗斯的“红学”研究成果,丰富我国“红学”研究体系以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俄传播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俄罗斯;译介;帕纳秀克

翟理斯对汉诗的译介研究:以英译本《古今诗选》为例

李海军  长沙学院 | 李欣荣  长沙理工大学

摘要: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古今诗选》)是翟理斯 1898 年翻译出版的一部汉诗英译选集。本文结合翟理斯的文化身份,借助《翟理斯自传》等一手资料,首次尝试从翻译选材、译诗思想和策略、译诗传播和影响等方面系统研究《古今诗选》。研究发现:《古今诗选》是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选材最为全面的汉诗英译选集;翟理斯的韵译汉诗思想符合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诗学规范,意译翻译策略符合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古今诗选》出版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引发了英语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对韵译汉诗流派的开创和发展居功至伟。本文认为,《古今诗选》是汉诗英译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古今诗选》;韵译汉诗;意译;传播和影响

三全育人”视角的 MTI 教育满意度调查:现状与建议

崔启亮  黄萌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快速发展,使得 MTI教育满意度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 MTI 教育满意度为研究问题,从“三全育人”的视角,构建 MTI 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对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 31  MTI 高校的 452 名毕业生问卷调查,获得 MTI 教育满意度数据。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 MTI 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MTI 教育的建议:深化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发挥校外导师指导作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衔接,加强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强化三全育人办学理念,加强就业和职业发展指导。加强 MTI 教育满意度研究可以促进 MTI 学位建设,拓广 MTI 教育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教育满意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三全育人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新定位:特定职业指向与专门用途英语

蔡基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摘要: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应该有具体的职业指向。翻译博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不同,必须指明翻译服务的具体职业,也就是专业性,如医学、工程、农林等方向。文章从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语域、体裁和元话语角度论证这一观点,说明不同学科或不同职业在构建和传播自己的知识时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话语方式。如果学生不就某个职业的各种体裁进行研究和翻译实践,再多的翻译实践量,再强的应用能力也无济于事。文本最后根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 具体职业方向模型,在培养目的、招生对象、师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认为专门用途翻译是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职业指向;专门用途英语;定位;培养目标;语言服务

异域之眼与链接世界:汉学家白之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

李震  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就中国文学外译而言,汉学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牡丹亭》首部英文全译本的译者、英语世界首部综合性中国文学作品选集的编译者,白之在西方有着辐射性影响。白之编译文学选集,系统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全景和特写;翻译古典戏曲,再现了明清传奇的诗学效果与音乐式节奏;品评中国文学,在比较中发现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白之的“异域之眼”,顺利地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通。考察这样一位典型汉学家的英译活动,有利于寻绎当代西方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学的独特路径,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推介模式。

关键词:白之;中国文学;英译;文学选集;比较视野

跨越东西语境差异,再现中国戏曲之美:艾克敦译《中国名剧选》研究

管兴忠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艾克敦译 38 部京昆戏曲翻译手稿《中国名剧选》,考察译者在音韵、文字游戏、文化专有项、意象等方面的翻译困难与对策。其译文经多次修改,讲究语言可表演性和动作化、简洁化、口语化和性格化,重视语句的流畅性和逻辑连贯性,增加大量文化注释。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语境,多借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情节和人物来进行类比介绍剧情,译文整体呈现出归化和异化的杂合样貌,形成文化上的马赛克。作为爱美家、诗人和作家,艾克敦善于把握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对戏曲中的人物语言和诗歌韵律有着更好的把握,传递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多模态意境之美,展现出了高超的翻译能力。对于戏曲翻译提供了独特的观照视角,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关键词:《中国名剧选》;戏曲翻译;艾克敦;多模态;京剧

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概念探赜与现代阐释

王若菡  浙江大学

摘要:“形”与“神”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中探讨的重要话题,而目前学界对“形”与“神”的研究还存有诸多争议,主要在于“形”与“神”的界定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形”与“神”在历史上的认知,辨析并提炼“形”与“神”的本质特征,进而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自下而上地探索文学翻译中的“形神”概念,最终尝试提出传播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形神”概念及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中的“形神”研究提出补充性思考和探索性出路。

关键词:形与神;文学翻译;概念界定;中国传统译论

中国品牌的译名规划问题

张振达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 杨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梁京涛  河北中医药大学

摘要:品牌译名是商贸领域重要的语言实践,是品牌国际化的关键,译名的选择和应用体现市场不同主体的语言倾向、语言能力和语言管理水平,需要科学有效的规划。目前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探讨中国品牌译名实践的研究并不多,通过调查分析 1573 年至 2021 年创立的 1269 个中国品牌的译名发现:中国品牌译名具有较为明显的“汉语拼音化”倾向,但不同主体给出的选择理据却存在争议。上述倾向和争议反映了中国品牌译名背后的规划问题,包括语言选择问题、形式功能问题、国际传播问题和规范标准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品牌译名规划对策:开展国际贸易领域语种规划;统一译名目的、形式与功能;推动品牌译名多层级国际传播;完善品牌译名规范标准。

关键词:品牌译名;翻译规划;规范标准;汉语拼音

风险与超越:ChatGPT 赋能翻译的伦理分析

于浩  陕西师范大学 | 郭赟赟  西北大学

摘要:本文针对 ChatGPT 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从伦理角度进行了全面探讨。首先,论文梳理了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相结合的背景,以及 GPT 模型的原理和特点。其次,详细分析了 ChatGPT 在实时在线翻译、文档翻译、多语言翻译、语言辅助学习和本地化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文章重点关注了赋能翻译过程中的伦理挑战,如数据偏见与歧视、侵犯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以及质量问题与责任归属。为应对这些伦理挑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提高数据多样性和代表性、强化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保障,以及制定行业标准和道德准则。本文旨在强调关注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并为实际应用提供有效建议,以确保翻译服务的质量、公正性和可持续性,最终实现 ChatGPT 在翻译领域的潜力和价值。

关键词:ChatGPT;翻译;伦理挑战;数据偏见;隐私保护;人工智能

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整体化评说——《归异平衡——英语世界汉学家的中国故事书写》述评

李志强  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海外汉学家如何书写中国故事,这一问题越来越被学界所关注,《归异平衡》聚焦该问题。该书与此前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以宏观视角观照汉学家群体对中国文学的英语书写,并以历时体系为框架对其进行整体化评说。这种整体化的评说特点,体现在历时性研究对象的体系化、统摄性主题理论的美学化和多向性研究方法的层级化。本书的这种整体化评说,不仅较为全面地廓现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图景和汉学家的贡献及不足,而且为本土译者如何在中国故事对外译介中发挥作用打开了新视野。

关键词:《归异平衡》;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翻译批评;整体化

中国翻译理论建设的任务与原则——谭载喜教授访谈录

冯丽霞  广西师范大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谭载喜  深圳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

摘要:本文对谭载喜教授的访谈聚焦中国翻译理论建设的任务与原则。谭教授认为,翻译理论建设工作类型较多,一般任务包括构建与引介两大类型。按照逻辑顺序,中国翻译理论建设大致经历了引介他者与构建自我两大阶段,任务重心从国外译论引介,转向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重构与现代翻译理论的自我构建;从时间上看,引介他者与构建自我始终保持并进。他认为,不论从事何种类型的译论建设工作,要尊重学术与学科事实,做到实事求是;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做到辩证统一,这对于翻译理论建设以及翻译学科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翻译学;翻译理论建设;任务;原则

芳菲难亏,芬犹未沬——楚辞生态意象的翻译对比评析

郑意长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生态批评为楚辞中生态意象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本文首先将楚辞生态意象分为单体生态意象、伴生生态意象及间性生态意象三类,而后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对许渊冲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进行对照评析,认为:就单体生态意象的翻译而言,自然人格化与生态区域主义能够赋予译文中的意象主体以生态心灵与区域标签;通体性与物质叙事能力则为伴生生态意象翻译带来了新的言说方式,彰显了以物为友的生态翻译美学主张;就间性生态意象的翻译而言,荒野意识与“放弃的美学”能够使译文如实地呈现出原作的自然生态样貌,促使译者与读者放弃自身主体地位,使审美意识外延至天地宇宙之境。

关键词:楚辞;生态意象;翻译

联合国文件机器翻译及译后编辑问题探析

姚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实践讨论将机翻系统应用于联合国文件英汉翻译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译后编辑重点。首先简要回顾了目前对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能力要求、原则或标准及经验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继而从专门术语、搭配、背景知识、语义理解、句式结构、中文表达和风格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国内和国外代表性机翻引擎所产出译文中的问题和译后编辑中需要关注和改进的要点。本文指出,人类译者应与机翻系统保持“竞合”状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保持对机翻系统的优势。

关键词:联合国文件;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英译汉

课程思政”英译的名与实

周亚莉  戴玉冰 刘润生  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术语,“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然而,学界对其英译问题的关注尚未聚焦于该术语的本体概念生成过程与价值意蕴。本研究借鉴概念史研究方法,爬梳“课程思政”一词的历史演进,描述“课程思政”的概念本体,厘清“课程思政”“学科德育”“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将“课程思政”英译为Morals and Values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urriculum,强调其本质内涵与载体性和动态性,讲述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故事,助力中国特色教育术语在国际教育场域的跨语传播。

关键词:课程思政;术语英译;概念史;内涵意义

领悟源文 谙熟语级 擘肌分理 达意传情——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法汉翻译评析(2023

张红婕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从词汇、句法结构、逻辑语义、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对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大赛法汉语对参赛译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言语行为中的每个词或词组都包含“智力特点”和“情感特点”,因而翻译时,译者应该从原文作者立场出发,选择允洽的语级,厘清语义逻辑关系,保持语义的衔接与连贯,在摆脱原文表层语言形式的制约的同时,用洗炼的译入语传达原作的思想感情,实现话语融通。

关键词: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汉语;法语;翻译

翻译的解构与重构——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意汉翻译评析(2023

温爽  翟恒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的意汉语对译文进行评析,探讨翻译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分析翻译文本中的语言现象,揭示翻译中的文化、语言及语用等问题,分析其中的解构与重构现象,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译者的翻译解构与重构意识对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翻译解构与重构;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意汉语对译文;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