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05 佛典译论“话语谱系”的阐释形态及其哲学提纯 张宏雨
14 戴震训诂思想视角下的典籍翻译三层次论 周忠浩
23 走出“伦理乌托邦”:论贝尔曼后期翻译伦理思想的嬗变 胡陈尧
译史纵横
31 以字解诗:卜弼德—薛爱华翻译流派汉诗英译探微 王芳 任东升
40 20 世纪初中国的西方古典哲学诠释:《学衡》中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汉译研究 姜筠
译介研究
48 新中国成立以来阿拉伯文学汉译研究 黄超 金海娜
翻译教学
56 学科专业并重 对标分类发展——再论翻译专业博士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
姜锋 盛皓 张爱玲
62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知识观:理论内涵与教学启示 朱玉彬 汪蓝玉
译家研究
71 “借杯浇臆”与“不见西墙”:闵福德“知音”译论的形成、内涵与阐释逻辑 陈林
翻译评论
80 罗鹏译阎连科的神实主义:陌生化移译 王树槐
90 左右互搏,乃致中和:阴阳诗学视域下《红浮萍》自译研究 宇文刚
学术视点
98 技术赋能的对外话语翻译和传播路径研究 姜国权 夏青 刘雪鸥
行业研究
104 国际译联翻译话语演进研究——基于国际翻译日主题公报的话语历史分析 张慧玉 万亨悦
翻译技术
113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探索——Python 编程在翻译流程中的应用示例 赵政廷 柴明熲
书刊评介
125 关注译者实际 深化伦理反思——《翻译伦理》介评 陈少鹏 胡作友
学术访谈
131 翻译是沟通和妥协的艺术——英国汉学家韩斌访谈 朱振武 韩斌
学术争鸣
136 我国《玛纳斯》史诗英文转译本中专有名词误译探析 梁真惠 董雅洁
实践探索
142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政治隐喻英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 李瑛 张正敏
149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戏剧翻译实践探析 陈吉荣
156 文化翻译中的接受与传播——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互译评析(2024) 李菁菁
自学之友
163 Roots and Leaves (Excerpt) (Hope Jahren) AI/ 余静 译
165 AI 工具辅助下的译后优化——以《实验室女孩》为例 余静
177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林巍编著) 林巍 译
180 对“意义大于形象”转述的再创作 林巍
词语选译
18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语汇汉英对照摘编
189 英文摘要
信息广角
191 第三十七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竞赛规则
192 《中国翻译》投稿公告
本期主要论文摘要
佛典译论“话语谱系”的阐释形态 理论研究及其哲学提纯
张宏雨 上海海事大学
摘要: 佛典译论“话语谱系”的阐释形态,根植于传统哲学思想及文化学术中。它在话语构境、叙述资源和说理方式等方面,多取向传统文论义理的思维尺度,又有某种突破与超越,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阐释文路。而它的哲学性格就在这一理论行进中得以聚成:一是对“差异观”排斥的话语设置的整体性,以“和合”文化情怀为标杆来辩证看待翻译事件;二是聚焦“译何”微言说理的“言不尽意”德性,不求理论意域的展开、言透,也不寻求单一秩序的规定体系,强调过程与变动胜于静止;三是以“比类取象”为构义发端的话语叙写意象性,体现出“表现思维”下描述与再现的说理风格,促使译论呈现开放概述之中的开放型姿态。应该倚重对拥有悠久文化资源的佛典译论的诚心迎见与拥抱,为当今译论构建提供中国之根、之脉。
戴震训诂思想视角下的典籍翻译三层次论
周忠浩 南京大学 / 江苏开放大学
摘要: 戴震“由字通词、由词通道”思想是乾嘉时期的解经纲领,亦是中国传统训诂学的总结,其中蕴含的有关典籍解释之态度、路径、方法等方面的思想对于典籍翻译研究的指导价值不容忽视。它展示出古代汉语典籍解释活动的“字”“词”“道”三个层次,既涵盖通过返回文字本义推知其使用义的解蔽过程,也包括对原文义理的领悟和再表达的过程,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汉语典籍解释的特征。在此思想视角下,汉语典籍翻译也可从“字”“词”“道”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字”是翻译的起点,译者当由字出发,端正训诂态度,不为现成概念所遮蔽,从字音、字形和字之本义中获取理解的线索乃至创造性表达的启示。其次,重视“词”在理解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因声求义、考察语境、文献比对等训诂求义方法,实现意义通达。最后,充分理解“道”的多重内涵,在通训诂、明义理的基础上传达原文之道,同时也实现译者的翻译之道。戴震思想的方法论价值或可证明,传统训诂思想将是翻译研究的源头活水。
走出“伦理乌托邦”:论贝尔曼后期翻译伦理思想的嬗变
胡陈尧 四川大学
摘要: 作为当代翻译伦理研究的“奠基人”,贝尔曼的翻译伦理思想是围绕翻译中“自我”与“他者”间关系展开的价值论层面的思考,而这一思考本身处于变化发展与自我修正之中。本文旨在就贝尔曼前期和后期关于翻译伦理的论述展开对比分析,追溯其伦理思想由“以异为异”向“某种尊重”的嬗变轨迹,考察“他异性”于相关伦理目标中的隐匿,并尝试经由韦努蒂差异伦理的理论棱镜透视贝尔曼走出“伦理乌托邦”的积极尝试及背后原因,以期深化对贝尔曼翻译伦理思想的理解。
以字解诗:卜弼德—薛爱华翻译流派汉诗英译探微
王芳 青岛大学 │ 任东升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 20 世纪下半叶北美汉学界的卜弼德—薛爱华翻译流派对汉学家的翻译观念和实践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基于卜弼德和薛爱华的古典诗词翻译话语,从意义观、主体观和诗歌观三个方面阐释其破译诗词的翻译观念,并结合联绵词和造词的翻译案例,剖析其字本位的训诂式翻译方法。该流派以训诂破译汉诗是东方主义文化心态下的想象与猎奇,将该流派置于北美汉学学术史中加以考察发现,其翻译活动是对北美汉学转型期内中国学研究方法冲击语文学范式的抗争,是对传统汉学的坚守和捍卫。汉学家译者的学术身份决定了翻译不仅是表达学术理念之途径,也是学术话语争夺的重要方式。
20 世纪初中国的西方古典哲学诠释:《学衡》中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汉译研究
姜筠 武汉大学
摘要: 20 世纪初的西学汉译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其中许多汉译文献有待深入研究。《尼各马可伦理学》汉译是《学衡》译者在译介西方学术方面的杰出成就之一。本文借助诠释学的视角,将这一翻译活动视为 20 世纪初中国学者与古希腊哲学思想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若干核心概念的汉译分析,本文发现译者以中西互释、求同存异的方式让亚氏伦理学与儒家伦理传统进行对话,力求达到对于幸福、德性与中道等问题的共识。与此同时,译者以翻译的方式直面中西古代经典,应对其所处时代的新旧伦理之争,进而重建符合现代人的道德哲学。《学衡》译者应用比较和历史的方法,成功展示了中西古典文明的对话互鉴,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阿拉伯文学汉译研究
黄超 北京外国语大学 │ 金海娜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本文将 1949 年至 2023 年阿拉伯文学作品汉译历程分期,并介绍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翻译方式,分析译入作品的总体特征及选择原因。声援阿拉伯革命的文学翻译时期(1949-1977)聚焦翻译声援阿拉伯世界反帝、反封建、反殖民运动题材的文学作品,政治目的强,以诗歌为主;把阿拉伯文学介绍给中国的文学翻译时期(1978-2013)译入的作品兼具文学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体裁丰富,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文学翻译时期(2014 至今)侧重翻译能反映阿拉伯民族属性和伊斯兰文化特质的作品,以文学促文明互鉴,树立良好国际形象,译作以国别小说为主。阿拉伯文学汉译热度与阿拉伯文学发展水平呈“非对称性”,因为它极大程度受到外交政策和中阿关系的影响。
学科专业并重 对标分类发展
——再论翻译专业博士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
姜锋 盛皓 张爱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 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 2007 年正式开设以来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离现阶段学位分类发展、人才分类培养的既定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培养高层次实践型翻译人才的路径亟需优化。教育部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充分考虑“先宽后深”的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按门类将一级学科目录和专业学位类别目录“并表”,强化两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重点凸显对不同类型人才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面向要求,新增翻译等 36 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本文从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的出台背景出发,讨论翻译专博授权点的办学要求、实施方法和路径等要素,以期为即将启动的翻译专博研究生培养工作探索方向。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知识观:理论内涵与教学启示
朱玉彬 汪蓝玉 安徽大学
摘要: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广泛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和语言服务行业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亟需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鉴于此,本文基于默会认识论这一哲学理论提出了翻译技术知识观,将翻译技术视为由明述知识和默会知识构成的超越工具的知识体系,揭示了翻译技术知识的默会维度,并依据翻译技术知识观阐释了当下翻译技术的教学困境,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学习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教学理念的内驱性转变,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革新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借杯浇臆”与“不见西墙”: 译家研究闵福德“知音”译论的形成、内涵与阐释逻辑
陈林 西南交通大学
摘要: 英国知名翻译家闵福德对中国传统译论情有独钟。他借用“知音”“信”“达”“雅”“化”等中国传统概念,建构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翻译话语体系,可概括为“知音”译论或译者“知音”论。本文历时梳理了闵氏“知音”译论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其核心概念的理论内涵,并剖析了其阐释逻辑。研究认为,闵福德“知音”译论的阐释立场并未完全继承中国传统的“知音”理念,而更接近于“借杯浇臆”的阐释传统,它提示了译者主体性所带来的深刻洞见,但也可能引发“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阐释偏误,值得反思与探讨。
罗鹏译阎连科的神实主义:陌生化移译
王树槐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阎连科是中国当代唯一形而上写作的作家,为世界文学贡献了获卡夫卡等多项文学奖的作品和神实主义理论。基于他的文学思想,本文将神实主义具体化为主题、叙事、语言三个层次的陌生化,并以获鲁迅文学奖的《年月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罗鹏对三个层次的复现情况。研究表明,对于主题和叙事陌生化,罗鹏完全忠实再现;对于语言层面 591 处陌生化,罗鹏保留 359 处,移译率为 60.7%。根据神实主义理论和《年月日》在海外的成功接受,我们认为,罗鹏译阎连科的神实主义作品标志着“中国诗学”进入异化英语文学的主题、叙事、语言的新阶段。
左右互搏,乃致中和:阴阳诗学视域下《红浮萍》自译研究
宇文刚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摘要:本文以自传体小说《红浮萍》汉语自译本为例,爬梳作者李彦自身双语创作历程,尝试从阴阳诗学视角切入,将自译活动以左右互搏作比,分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诠解自译文本生成机制的适切性和可行性,分别从人名翻译处理、意境重构和篇目叙事调整入手,厘清自译过程中创作主体兼具作者、译者、翻译叙事者等的多元存在方式,并探究自译者在追求原文和译文中和效果的主体身份,以及阴阳诗学在自译研究中的现实含义,探知自译活动的发展规律和文本生成机制。
技术赋能的对外话语翻译和传播路径研究
姜国权 夏青 刘雪鸥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数字时代,翻译实践和传播模式产生系统性变迁,对外话语翻译和传播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技术融合创新背景下,对外话语翻译和传播呈现出翻译与传播同步化、行为主体多元化、话语内容丰富化等鲜明特质。从长远发展看,数字技术是促进对外话语翻译和传播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和有力保障。因此,本文对技术赋能对外话语翻译和传播的发展现状与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标准建设、完善审校监管、统筹汇聚语料及创新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的实践路径,为加强我国对外话语翻译和传播建设提供参考。
国际译联翻译话语演进研究
——基于国际翻译日主题公报的话语历史分析
张慧玉 浙江大学 │ 万亨悦 浙江大学/贵州大学
摘要:本文对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翻译日主题公报进行话语历史分析,探讨该组织在不同时期对“翻译”的理解和塑造,从话语策略层面透视组织机构对新时期翻译内涵及形式的建构。分析发现,在该组织的机构话语中,翻译主体实现了从弱势的职业形象到有温度的卫士形象的转变,翻译客体实现了从凸显整体翻译需求到关注个体翻译需求的转变,翻译价值实现了从阐明翻译的创造性到思想文化塑造性的转变。可见,公报体现了国际译联从一开始希望提高公众的“翻译”认识、提升翻译能力、再到参与多样性保护、发挥“翻译”能动性,经过了争取认可、寻求提升到实施关怀的过程。国际译联将主题公报作为一项重要的机构话语实践,在不同时期根据译者境况、行业需求、国际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对翻译的定位,尝试获取公众对翻译的职业认同。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探索
——Python 编程在翻译流程中的应用示例
赵政廷 柴明熲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翻译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现有的翻译技术方案往往存在学习门槛高、部署成本昂贵以及关键流程覆盖不足等问题。对于中文术语提取、大规模平行语料库建设和本地大语言模型部署等可能对译者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的任务,主流的技术工具无法有效应对。本文基于 Python 编程技术,针对译前、译中和译后的译者需求,提出了一个涵盖基础功能、专业应用和智能融合的三阶段技术实施方案,展示了如何通过 Python 编程实现翻译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与高效化。通过具体的 Python 应用示例,本研究旨在探索翻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路径,为翻译实践提供高效且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并为国内翻译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关注译者实际 深化伦理反思——《翻译伦理》介评
陈少鹏 胡作友 合肥工业大学
摘要:兰伯特(Joseph Lambert)的新著《翻译伦理》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探讨了翻译伦理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口笔译实践中的伦理问题,通过对真理、责任和公正等伦理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翻译实践中的伦理挑战。在追溯翻译伦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内涵的同时,该书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从译者的实际出发,引导读者了解在不同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下译者所面临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内核,凸显了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地位与矛盾心理。该书不仅为翻译伦理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思想和内容,也为理论学习者和翻译从业者提供了指导,让读者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活动,更是一场关乎伦理选择的探索旅程,揭示了译者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翻译伦理研究置于实践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翻译是沟通和妥协的艺术
——英国汉学家韩斌访谈
朱振武 上海师范大学 │ 韩斌 英国利兹大学
摘要:本访谈围绕英国汉学家韩斌二十多年来中国文学翻译的动机、原则、翻译策略和理念,对翻译理论所持的态度,对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和愿景等。韩斌认为,翻译中国文学,首要的还是忠实原文,但绝不是一味愚忠,译无定法,要因文制译,要有适当的让步和妥协,要正确处理原作、译作以及出版商之间的关系和角色。韩斌以方言的翻译为例,对中国文学外译的灵活性问题作了非常到位的阐述。韩斌认为,中国文学在叙事风格、文化内涵、审美表达等方面一定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
我国《玛纳斯》史诗英文转译本中专有名词误译探析
梁真惠 宁波大学 │ 董雅洁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民族典籍中专有名词的正确翻译关系到译本的整体质量。《玛纳斯》史诗中出现大量柯尔克孜语专有名词,涉及人名、地名、部落名、战马名、食物名、游戏名、景观名、武器名,等等。本文梳理并探讨我国《玛纳斯》史诗唱本第一部四卷英文转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现象,发现存在三类误译:违反“名从主人”原则、违反“统一性”原则和违反“忠实性”原则。误译原因主要涉及史诗中出现的专有名词种类多、数量大、重复性强。我国《玛纳斯》史诗已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翻译时需要高度重视其中专有名词翻译的规范性问题,避免误译,以更好地促进其国际传播。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政治隐喻英译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
李瑛 张正敏 西华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体认语言学,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语料,分别从现实、认知、语言三个层面探究政治隐喻英译的特征及策略。研究发现:1)认知层面隐喻英译占比最高(51.61%),方法涉及译出本体、译出喻底、替换隐喻和改成明喻等;其次是语言层面的直译法(42.40%);现实层面的时空语境调节翻译法最低(5.99%);2)语言层面的隐喻英译基于体认的普遍性,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基于体认的差异性;3)政治隐喻英译要把隐喻义放在首位,其次才是隐喻形式。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戏剧翻译实践探析
陈吉荣 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戏剧翻译理论的性质突出对文学性和表演性的同时关注,有利于戏剧的国际传播。本文从戏剧翻译理论的基础范畴入手,阐释戏剧翻译理论的多模态特质,并结合戏剧翻译案例,探索多模态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实践。研究表明,翻译中戏剧节奏的多模态处理、人物行为的多模态设计、戏剧情境的多模态整合,可取得很好的再现效果,值得中国戏剧外译借鉴。考虑到戏剧翻译的复杂结构,戏剧翻译还需将书面文本与构成戏剧事件的其他符号系统相结合。除了语言层面的关注,戏剧翻译还需要基于原文的理解将译文外化,在重建目标语言的同时务必要分析舞台表演的适用性。
文化翻译中的接受与传播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互译评析(2024)
李菁菁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翻译理论,根据刘宓庆和白靖宇提出的文化翻译原则,从译文的信息性、科学性、适应性三方面对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俄汉互译组参赛作品进行评析,指出在当代国际精准传播背景下,译者在文化翻译中应一方面从接受的角度注重对原文文化信息的识别和理解,另一方面从传播的角度考虑文化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