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期摘要

2015年第1期

2016-01-12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字体:
         目录   
    

理论研究

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 刘亚猛 朱纯深  5

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鲍晓英 13

翻译制度化与制度化翻译 任东升 高玉霞 18

何谓翻译文学经典 宋学智 24

译史纵横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 张西平 29

思想改造与翻译转型 赵稀方 35

谁发现了真正的荷马 ——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 牛云平 40

传教士《圣经》汉译的殖民语境顺应研究 ——以Logos从“言”向“道”转化的历时性诠释为例 颜方明 秦倩 45

翻译教学 “精加工”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王惠 50

本科翻译专业阅读教学综合模式探讨 陶友兰  强晓 55

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行动研究 王洪林 59

书刊评介

绘事后素: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评安托万•贝尔曼《翻译批评探索:约翰•多恩》 胡翠娥 63

学术访谈

社会学视阈下的翻译叙事建构研究 ——访谈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教授 赵文静 胡海珠 67

翻译技术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 徐彬 郭红梅 71

翻译评论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 ——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 朱振武 杨世祥 77

学术争鸣

“习近平论文艺” 要点翻译探究 林巍 81

何为fieldwork之确译 李新涛 车瑜 85

“我和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论坛

以赛促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万正方 87

做“韩赛”的粉丝 韩子满 88

关于翻译实践与教学的一点思考 宋正华 90

韩素音使我与翻译结缘 孙会军 91

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 张顺生 92

翻译之本与翻译之为:在实践中演绎 周领顺 94

实践探索

论蕴含文化因子的地名英译原则和策略  96 “

新型大国关系”的创新译法及其现实意义 杨明星 101

从功能语法看新闻引述编译的报导动词 ——以乌克兰危机为例 郑宝璇 105

民族特色菜肴翻译研究 ——以苗族菜肴为个案 刘彩霞 110

•自学之友•

英译汉:Lesson of the Gull(Loren Eiseley) 曹明伦 译 114

翻译导读:

译文应既像原作又像译作 ——兼谈“最接近、最自然”二元翻译标准 曹明伦 116

汉译英:“沪港通”是谁的利好(樊大彧) 蔡力坚 译 

119 翻译导读:衔接方式在翻译中的使用 蔡力坚 

121 •词语选译• 李克强总理治国理政重要表述节选(三)

124 英文摘要

126 “CATTI杯”第二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竞赛原文 127

竞赛规则 封三信息广角 本刊稿约(100) 

本刊邮购信息(123) 

声明(119)

理论研究

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 刘亚猛 福建师范大学  朱纯深 香港城市大学

摘 要:对于正力争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中国文 学作品,在解决了翻译和流通这类技术障碍之后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是如何在英语文学体系中被“激活”并在其中活跃地存在下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 引起英语读书界的关注并赢得其权威书评机构及书评家的积极评价。有影响的国际译评主导着欧美文化语境中跟阅读翻译作品相关的舆论,影响并形塑着目标读者的 阅读选择、阐释策略及价值判断。除非为这些评论所看重,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将不可能在域外读者中产生阅读兴趣并成为他们富有意义的阅读经历。因此,探索域外 涉华译评的生成机制并寻求通过积极参与影响相关读书舆论应是中国译学与比较文学领域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翻译文本;激活;活跃存在;书评;国际翻译批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05-08

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鲍晓英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 要:本文通过对莫言英译作品受众的问卷调查,借用EBSCO、WORLDCAT、OCLC等搜索系统,直接联系莫言作品出版机构等方法,挖掘收藏莫言作品 的世界图书馆馆藏量、莫言作品发行量、西方媒体莫言提及率等数据,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推导、分析和判断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提出为加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应 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译介效果;莫言英译作品;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受众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13-05

翻译制度化与制度化翻译任东升 高玉霞 中国海洋大学

摘 要:翻译的社会属性正是“翻译学”和“社 会学”交接、交叉的根本原因。本文借助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以翻译生产的社会机制为着眼点,对依托institution的翻译实践加以考察。 我们发现“制度化”是翻译活动被赋予“使命”色彩的必然趋势,翻译生产被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译本出版和流通被纳入国家文化生产之中。翻译制度化是多种因 素合力运作的结果,一方面利于翻译的集约化生产,保证译本的权威性,确保对译者行为的指导和监控;另一方面又可能限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导致译本僵化。翻 译走向制度化之后,产出的便是制度化翻译,与市场化的翻译相对,其本质是通过政治化和经典化手段建构译本的权威,实现国家的政治价值目标。翻译制度化与制 度化翻译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为翻译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关键词:社会学;翻译制度化;制度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18-06

何谓翻译文学经典宋学智 南京师范大学

摘 要:翻译文学经典是在文本内部译者不遗余力的再创作实践和文本外部风调雨顺的译入语文化政治气候中确立,同文学经典一样是纯诗学和政治诗学协调下的产物。 从理论层面看,翻译文学经典是两个民族的“文学性间性”和“文化性间性”的经典体现;是两个民族的文学性之间以及文化性之间精彩绝妙的融合与交叉融合而幻 化出的新样态;这种新样态在超越民族文学的高度上交融化合,具有世界文学的品质与内涵;翻译文学打开了文学的又一扇大门,而翻译文学经典进一步确立了自身 在大文学中的地位。翻译文学经典本身也诠释着翻译的精神:沟通交流,对话开放,融合发展。

关键词:翻译文学经典;世界文学经典;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24-05

译史纵横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张西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作者通过对近年来翻译界对传教士汉学家翻译作品的研究的回顾,指出应该从历史学、解释学、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翻译做出更为整体全面的研究和评价,克服单一理论模式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传教士;汉学;中国典籍;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29-06

思想改造与翻译转型 赵稀方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摘 要:本文讨论从1942年延安整风至5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过程,考察中国知识分子从启蒙到被改造的思想转变过程以及西洋文学在中国的遭遇,解释中国现代翻译格局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延安整风;思想改造;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35-05

谁发现了真正的荷马 ——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牛云平 河北大学

摘 要:没有荷马史诗的英译便没有煌煌壮观的 英语文学史和文化史。1860-61年英国著名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牛津大学公开指责查普曼、蒲柏、考珀、纽曼等人的《伊里亚特》英译本均未能传达 真正的荷马风格,随即受到纽曼等人的强烈反驳,成为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公案。阿诺德的判断影响了斯坦纳、刘重德、张今等一百多来的不少文学翻译批评家,几 成定论。然而,本文通过考察上述译者和阿诺德本人的时代与事功,以及风格的认知问题,发现阿诺德立论基础不稳、指责失于偏颇。对此公案的剖析证明,在荷马 史诗这类经典作品的风格体认与传译问题上,不可能有唯一的正解,而只能存在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真相”集。

关键词:翻译;荷马史诗;风格;认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40-05

传教士《圣经》汉译的殖民语境顺应研究 ——以Logos从“言”向“道”转化的历时性诠释为例颜方明 秦倩 暨南大学

摘 要:传教士《圣经》译者在前殖民和殖民时 期在《圣经》汉译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顺应各时期跨文化语境和文化渗透的需要。这种调整主要表现为从早期的佛、道、儒话语以混杂式文化拼贴到后来的 去佛化及有机的文化杂合策略。制约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不同殖民语境下《圣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博弈与互动。

关键词:《圣经》汉译;殖民语境;文化杂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45-05

翻译教学 “精加工”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王惠 西交利物浦大学

摘 要:本文探讨如何将手工标注的“精加工” 平行语料库与教学细节有效结合,以辅助翻译教学。在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语料库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教学过程;语料库中的习题及答案设 计,与利用语料库设计的课后练习相配合,对于加深和巩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大有裨益。语料库中的“学习历史”和“练习成绩”栏还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习 者的学习状况,以设定下一个教学步骤。

关键词:语料标注;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因果模式”教学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50-05

本科翻译专业阅读教学综合模式探讨 陶友兰  强晓 复旦大学

摘 要:本文在复旦大学翻译系阅读教学实践的 基础上,探讨翻译专业阅读教学的综合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译者能力为目标,整合英语文本、汉语(包括古汉语)文本、平行文本、双语对照文本等各 类阅读材料,系统地贯穿“积极、交互、建构”阅读教学理念,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训练,提倡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培养“翻译通 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关键词:翻译专业;阅读课;综合模式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55-04

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行动研究 王洪林 浙江万里学院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借 助Moodle 教学平台,对口译翻转课堂教学开展行动研究。分别从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口译学习模式和口译评价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索。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 学生反思性评价等方式,发现翻转课堂教学可提高口译训练效果,而Moodle 教学平台对翻转课堂实践起到辅助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口译教学;行动研究; Moodl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59-04

书刊评介绘事后素: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评安托万•贝尔曼《翻译批评探索:约翰•多恩》胡翠娥 南开大学

摘 要:翻译批评理论与翻译批评实践的有机结 合一直是我们追求的学科理想,安托万•贝尔曼的《翻译批评探索》在这一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书中,贝尔曼分别检视了当代流行的两类翻译批评理论,“倾 向性翻译批评”和“描写、社会性翻译批评”,指出前者的好战色彩和后者的中立性都失之偏颇,最后以后海德格尔阐释学和本雅明的批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 的“生产性翻译批评”,其出发点是翻译的伦理,服务的目标则是“文学迁移”。

关键词:《翻译批评探索:约翰•多恩》;生产性翻译批评;文学迁移;翻译伦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63-05

学术访谈社会学视阈下的翻译叙事建构研究 ——访谈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教授赵文静 胡海珠 河南师范大学

摘 要: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教授强调翻译叙事也同其它叙事一样,不仅描述现实,还建构现实。指出翻译不仅仅是工具,还是使社会、政治运动得以发生的那个进程本身必不可少的 组成部分,它创造政治,有时也引发冲突。在此次访谈中,Baker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论证上述观点,阐释翻译叙事的社会性,其中也包括如何用语料库研究人 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在不同时空由于翻译而产生的变化,对国内相关研究会有启迪作用。Juliane House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对语料库应用发表了看法,故将House的观点附后,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叙事;叙事建构;翻译的社会性;Mona Baker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67-04

翻译技术基于计算机翻译技术的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徐彬 山东师范大学  郭红梅 山东建筑大学

摘 要: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逐渐为 人们所接受的背景之下,我们仍会看到,很多人囿于旧有的认识,认为CAT只是对技术类文本的翻译有效,并不适合应用到文学翻译等非技术文本的翻译中。本文 从分析CAT的性质入手,借助实际出版翻译案例,说明CAT可以也应该用于非技术文本翻译;结合高质量的机器翻译(MT)以及译后编辑(PE),采用“机 器翻译+机辅工具+译后编辑”(MT+CAT+PE)的模式对于一些非技术文本的翻译也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辅译;机器翻译;非技术文本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71-06

翻译评论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 ——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朱振武 杨世祥 上海大学

摘 要: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的英 译问题引起了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文学的外译工作如何取得成功,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出去等问题更成为了大家关心的焦点。在多元化的翻译标准下,选择适 当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尤为重要。由于译者自身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译文出现对原文信息理解的偏离、误读现象在所难免。但从译者的角度出发,译文中 的一些“误读”实际是译者对原文的调整,为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和读者的可接受性而进行的再创造,可视为对原文解构之后的重构。本文从莫言短篇小说《师傅越来 越幽默》标题的英译说起,在文化“走出去”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

关键词:文学英译;误读;重构;中国文学“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77-04

学术争鸣

“习近平论文艺” 要点翻译探究林巍 暨南大学

摘 要:习近平主席近期关于文艺工作的谈话发 表后引起广泛反响,中国英文媒体也作了相应报道。鉴于该篇兼有政论性和文艺性的特点,在翻译中会出现一些歧义、难点和可发挥之处。本文主要基于《中国日 报》的翻译,对其中理解和表述方面的问题作相应的分析、比较与探究,并给出笔者的译文,以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艺翻译;变通处理;地道表述;句式调整;篇章衔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81-04

实践探索论蕴含文化因子的地名英译原则和策略  东南大学

摘 要:指称辨别功能和历史文化意义的昭示或提示功能应该是带有文化因子的地名的两种基本功能,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这两种功能应该能在目的语中得到再现,而不应该遭到消解,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地名英译的目的。

关键词:蕴含文化因子的地名;功能对等;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096-05

“新型大国关系”的创新译法及其现实意义杨明星 南京大学/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领导人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外交构想和理念,也是中美关系语境中频繁出现的外交新词汇。对于这一重大概念的翻译,中国外交部敢于摒弃西方外交逻辑和语言传统习惯,对该词进行了创新翻译,忠实、有效传递了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宗旨。

关键词:外交翻译;新型大国关系;创新译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101-05

从功能语法看新闻引述编译的报导动词 ——以乌克兰危机为例郑宝璇 香港城市大学

摘 要:新闻的报导,全赖有不同的消息来源为 媒体提供信息,让新闻工作者得以透过传统或非传统的方式把这些说法不一的信息串连整理,并且以较完整的面貌加以报导。新闻编译持守新闻报导一贯的原则,透 过翻译的各种方式,体现新闻报导的精神,为媒体所在地的受众报导他们关注的国际新闻。基于消息来源不同,媒体的立场、取态有别,新闻所展现的内容也可以有 所出入。本文以乌克兰危机为例,以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探讨新闻的言语过程(一般称为报导动词),以剖析国际新闻在消息引述方面的编译。

关键词:新闻引述编译;功能语法;言语过程;乌克兰危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105-05

民族特色菜肴翻译研究 ——以苗族菜肴为个案刘彩霞 吉首大学

摘 要:本文以武陵山片区苗族特色菜肴为例, 探讨民族特色菜肴的翻译策略。提出,翻译民族特色菜肴需要借助深描法深度理解其文化内涵,并采用深度翻译策略传播民族饮食文化。即译民族特色菜肴时,除了 译主料,还需体现民族的归属性,折射民族的饮食心理,反映民族的饮食习俗。以期丰富菜肴翻译策略,促进民族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民族特色菜肴;菜肴翻译;苗族;深度翻译;深描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5)01-0110-04

CONTENTS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s Active Presence Overseas LIU Yameng & ZHU Chunshen 5

The Recep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Mo Yan’s Oeuvre and the Light it Sheds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BAO Xiaoying 13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ized Translation REN Dongsheng & GAO Yuxia 18

What is a Classic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ONG Xuezhi 24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Lesson of the Gull (Loren Eiseley) CAO Minglun 114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Shanghai-Hong Kong Link: A Win-win Move (FAN Dayu) CAI Lijian 119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126

Han Suyin Award for Young Translators (2015) 127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s Active Presence Overseas By LIU Yame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China) & ZHU Chunshe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owloon, Hong Kong, China) p.5

 Abstract: For Chinese literary works seeking recognition in the realm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most formidable challenge at present is neither ensuring their proper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nor securing the target readers’ access to them, but their need to be contextually activated and to become actively present in the world literary system. Since influential English-based reviews of translation tend to shape international reading public’s perception of the value of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s and to pre-structure its experience of reading, success in meeting this challenge depends ultimately on these works’ capacity to grab the attention from authoritative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within the Anglo-American book-reviewing network, and to receive their positive overall assessment. How this network works ought to be taken seriously by Chinese writers and scholars alike. And it should be a priority in the agenda for translation and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Key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text of translation; activation; active presence; book review;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The Recep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Mo Yan’s Oeuvre and the Light it Sheds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By BAO Xiaoyi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p.13

Abstract: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reception of Mo Yan’s English translations abroad by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among the target readers and finding out both the sales figures of these translations and the number of libraries that hold them.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the assessment,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ranslate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enhancing their communicative effects internationally.

Keywords: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Mo Yan; translator; selection of source texts;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target reade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ized Translation By REN Dongsheng & GAO Yuxia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China) p.18

Abstract: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translating is wher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ociology overlap. In the light of Bourdieu’s the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rporal nature of institution-based translation practice, concluding that institutionalization is what gives translation its sense of “mission,” as well as what incorporates the production of a translation into state politics and subjects its publication and circulation to national cultural planning. Many sociologic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by impacting o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either negatively or positively. It could, on the one hand, enhance efficiency, lend authority to the translated texts and regulate the translator’s behavior. On the other hand it may restrain the translator’s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inhibit his or her subjectivity. Pitting itself against commercialized translation, institutionalized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ally aims to canonize a translated text through state power in the hope of achieving a political aim.

 Keywords: sociology; transl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translation

What is a Classic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By SONG Xuezh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p.24

Abstract: A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 becomes a classic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only when the translator’s painstaking recre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chimes in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ultural-political atmosphere hence achieves a perfect coordination between pure poetics and political poetics.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a classic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gives enduring expression simultaneously to the “interliterariness” and the “interculturalnes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concerned, bringing into being a new style out of its integration of the two nations’ literariness and culturalness. Such a new style transcends the literature of any one nation and features the qualities essential to world literature. While translated literature opens up a new dimension of literature, classics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seal translation’s status as a crucial means of production in general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hey also function as the most effective promoter of the essential values embodied in translation, such as intercommunication, open dialogue and co-development.

Keywords: classic; translated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western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