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期摘要

2012年第4期

2016-01-12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院

字体:
目录

 
翻译研究与学科建设专题论坛

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角度谈谈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问题  许钧 5
学术品格·文化战略·行业发展  祝朝伟 6
中国翻译研究:回望·反思·前瞻  谭载喜 7
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与空间推进翻译专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杨平 9
“梦圆”之后的忧思  谢天振10
当前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孙艺风11
超越“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国际化  王宁12
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  穆雷13
翻译批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蓝红军15
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面对的新现象新课题  张莹16

理论研究

认知翻译研究  王寅17
词汇翻译提取效率和操作机制的认知研究——基于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实证调查  刘绍龙 胡爱梅24

译史纵横

玄奘《道德经》梵译思想研究  傅惠生31
翻译人才兴衰的历史反思——以清代满汉翻译人才为例  金卫国36

翻译教学

探索案例教学法在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王玉西41
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研究  刘育红 李向东45

行业研究

中国翻译行业立法之路:来自德国的借鉴  蒋莉华 王化平严荔49

书刊评介

摇摆——翻译中的非理性和理性力量——读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和“摇摆”问题》  鲍晓英53
科技英语:文体、范式与翻译——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评述  刘金龙57

学人访谈

五十年心血译中国——翻译大家沙博理先生访谈录  洪捷62

翻译评论

元剧《赵氏孤儿》翻译与改写的文化调适  吕世生65
译名与义理:“是学”、“象(相)”和“抽象主义”  李睿70
安乐哲、 郝大维《中庸》译本与美国实用主义  谭晓丽75
海运提单常见翻译错误述评  刘白玉80

学术争鸣

再谈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83
对“互文性”理论运用于国内翻译批评的反思  曹山柯91
同一性?身份?认同?——克罗宁和根茨勒近作中Identity汉译之“辩正”  黄睿96

译技探讨

论法律文本中“权利”和“权力”的表述和翻译  李克兴98
体育文本的类型与翻译探析  罗永洲104
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为例  戈玲玲 何元建108
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分析——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2009-2010)的一项实证研究  范勇112

·自学之友· 

英译汉:Extracts from The Apple Tree (J. Galsworthy)  曹明伦 译注117
翻译导读:谈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和信息补偿——兼答“自学之友”栏目读者的相关问题  曹明伦119
汉译英:(1)都市之夜(2)夕阳与晨曦(吴冠中)  王维东 译注122
翻译导读:译者的“问题意识”  王维东124

·词语选译·  126

英文摘要  127 

信息广角  128 

本刊稿约(23)    本刊邮购信息(74)    更正(30) 

中文摘要

认知翻译研究
王寅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翻译学借助语言学建构了很多理论,随着21世纪认知语言学(CL)逐步成为主流学派,也对该学科产生  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认知翻译研究”。本文简述该学科两大理论来源(认知科学和CL),且重点论述其基本观点与应用:CL核心原则、范畴化、突显原则和原型理论、隐喻转喻、参照点、翻译的构式单位、识解、基于用法模型、数法并用等,有望为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翻译研究;翻译过程

词汇翻译提取效率和操作机制的认知研究
——基于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实证调查
刘绍龙 浙江工业大学 胡爱梅 扬州大学

摘要:本文是一项旨在探索不同二语水平者汉英翻译词汇(搭配)提取认知效率和操作机制的实证研究,其主要结果和发现有:1)二语水平与汉英翻译词汇加工速度、加工质量存在高度的正相关:二语水平越高,词汇翻译加工速度就越快,质量就越高。2)就搭配词汇提取的正确性和限制性的一般趋势而言,高二语水平组受试的高频提取明显靠近限制性程度较高的搭配词,而低二语水平组受试却靠近“不可接受”和“过泛”搭配词;或限制性较低,或“其他提取”/“零提取”搭配词。3)“特定语言提取”使抑制机制的调控作用较少地发生在高水平二语者或双语表征者的词汇翻译提取的认知操作中。本研究的上述结果和发现尚待今后相关研究的验证和完善。            
关键词:二语水平;词汇翻译;提取效率;操作机制

玄奘《道德经》梵译思想研究
傅惠生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文帝诏令奘法师翻<</span>老子>为梵文事》由玄奘当代人记述,作为佛道论衡的一个历史资料得以保留。它呈现了玄奘在主持《道德经》梵译完整过程中表达的主要翻译思想,让我们得以真实了解他对佛经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玄奘;翻译思想;梵译;《道德经》

翻译人才兴衰的历史反思
——以清代满汉翻译人才为例
金卫国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基于原始资料和学界研究成果,考述了清代满汉翻译人才的兴衰历程,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明显的阶段性。在重点论述著名翻译家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类翻译 人才及其历史贡献。本文认为,满汉翻译人才对满汉民族的交往及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清政府也对其高度重视,二者呈良性互动之势。这一历史经验对破解当今 翻译人才短缺的难题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满汉翻译人才;巴克什;笔帖式;启心郎;民族融合

探索案例教学法在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王玉西 北京语言大学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在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目的。通过论证,进一步探索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提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 题。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文化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选择、领悟去获取较全面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及创造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翻译硕士专业;教学

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研究
刘育红 李向东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 要:笔者认为,口译教学中只有建立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才能培养与职场需求接轨的实战型口译人才。本文以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口译教学实践为 例,对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进行了探究。论文重点探讨了情境建构在口译教学完整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即系统性地提供了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材料选择、教学 过程实施、多元动态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科学解决方案,对学生译员素养提升具有明显效果。最后论文从操作层面就如何建构情境为口译教学提出了具体而又切 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情境建构;口译教学观;社会需求;职业规范;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中国翻译行业立法之路:来自德国的借鉴
蒋莉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化平 西南大学 严荔 四川大学

摘要:随着中共十七大“文化大繁荣”方 针的提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翻译作为经济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媒介,起到了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门行业,国内针对翻 译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国内翻译市场还比较混乱,再加上翻译质量控制不规范,从而造成翻译行业的良莠不齐,因此通过立法引入必要的市场准入机制, 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个翻译市场的质量和标准。文章希望通过介绍德国翻译行业为中国翻译立法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翻译行业;立法;市场准入;德国翻译行业
鲍晓英上海外国语大学

科技英语:文体、范式与翻译
——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评述
刘金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摘 要:在《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一书中,方梦之借助文体学相关知识,从语域和篇章的视角探索了科技英语文体及其翻译,全息性地呈现了科技英语文体的基 本风貌,做到了探讨文体时论及翻译、研究翻译时论及文体。此外,本书还从篇章语言学的原理出发,以语篇分析和体裁分析为手段,对科技语篇的分析从描写走向 解释。全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语言简练,特色鲜明,化理论于实践的无形之中。
关键词:科技英语;科技翻译;文体;应用翻译

元剧《赵氏孤儿》翻译与改写的文化调适
吕世生 南开大学

摘要:《赵氏孤儿》的翻译与改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传”的 成功案例,其原因应归结为源语文本经文化调适导向的翻译与改写实现了与目的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源语文本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得到升华。其间翻译与改写的文化 调适大体经历了文本形态调适和文本立意调适两个阶段,最终指向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升华,进而以文化他者的身份为西方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是超越跨文 化交流意识形态功利价值取向的文化融合,更是中国文化西传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翻译;改写;文化;戏剧

译名与义理:是学象(相)抽象主义
李睿 浙江大学

摘要:西方哲学术语译名的多样化选择源于对西方哲学义理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学术语的汉译名应当随着汉语学术界理解的深化而得到重新思考。对西方哲学三大关键术语ontology,idea和idealism,汉语哲学界曾将ontology译作“翁陀罗己”、“物性学”、“万有学”、“本体学”、“本体论”、“实体论”、“万有论”、“至有论”、“凡有论”、“存有论”、“有根论”、“是论”、“是态论”、“本是学”、“是者论”、“存在论”和“存在学”;曾将idea译作“埃提”、“相”、“型”、“式”、“理念”、“理型”、“概念”和“观念”;亦曾将idealism译作“伊底亚主义”、“理念论”、“观念论”、“唯心论”、“理想主义”以及“唯心主义”。本人试图揭示如上译名与义理之“合与不合”,并以“是”为理解的联结点,分别将ontology,idea和idealism以“是学”、“象(相)”和“抽象主义”译之。
关键词:是;是学;相(象);抽象主义

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译本与美国实用主义
谭晓丽 衡阳师范学院

摘要:安乐哲、郝大维儒家典籍的哲学英译引起了海内外的持续关注和不同评论。本文以他们的《中庸》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对待儒学典籍的态度和方法,揭示了译本所代表的美国“中国学”学者的实用主义思想。分析显示,安、郝两位译者拒绝对《中庸》的核心术语作本质主义的解读和翻译,通过“天”、“诚”等关键词的翻译把《中庸》全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表达儒家的宇宙观和道德形上说。同时,译者又倚重西方汉学家及海外新儒家的诠释,以寻求经典对当下西方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英译;美国实用主义

海运提单常见翻译错误述评
刘白玉 山东工商学院

摘 要:作为承运人或其代理出具的货物收据、物权凭证和运输合同的证明,海运提单在国际贸易运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最重要的单据之一。然而,笔者在翻 译实践中,却发现大量误译,轻者引起贸易双方交流受阻、产生误会,重者导致我方严重经济损失。对这些误译进行系统整理并纠正,不仅在翻译界有一定学术价 值,而且会对进出口贸易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海运提单;误译;规范翻译;术语翻译;专业词汇翻译

再谈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 北京大学

摘要: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源自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老子提出的“信”和“美”、“名”和“实”的矛盾,是文学译论中的本体论;孔子提出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论,是译论中的认识论;“学而时习之”的实践论,是译论中的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译论中的目的论。老子提出的矛盾论后来发展为直译与意译,信达雅,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的矛盾。孔子提出的艺术论后来发展为郭沫若的“创译论”和茅盾的“艺术价值”论 或“提高到艺术创作水平”的理论。孔子提出的方法论发展为“三化论”(等化,浅化,深化),目的论又使“三化”发展为“优化论”(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不只是翻译原文的文字,而是要译出原文所写的现实,解决原文“名”与“实”的矛盾)。
关键词: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三之论;创译论;优化论

互文性理论运用于国内翻译批评的反思
曹山柯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互文性是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最初用在文学文本批评;但随着该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它逐渐被国内外的学者应用于翻译批评。经过认真分析、讨论,本文认为:1)互文性理论在国内翻译批评文章中存在着误用现象;2)误用暗示着文章作者对互文性理论的误读;3)要避免“误读”和“误用”,作者需要在使用互文性理论之前认真把它研读清楚,以便作出合理的判断。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误读;误用

论法律文本中权利权力的表述和翻译
李克兴 香港理工大学

摘要:本文专门对比研究英文法律条文、合同条款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与“权利/力”有关的各种表述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在汉语环境下写作英文法律文本的作者和汉译英的译者能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一极其重要的法律概念的表述方式。汉语中的“有权”在法律英文中表达方式众多,因为“有权”可以指权利、利益、特权、权力、权限或代理权等。如何准确地表达这些非常近似但又有微妙差别的概念呢?笔者用大量的选自权威双语法律文本中的例子, 揭示了这些权利/力概念的准确表达方式。
关键词:权利;利益;权力;特权;代理权;权限;语义差异;语用特征

体育文本的类型与翻译探析
罗永洲 上海体育学院

摘 要:从文本功能看,体育文本中的体育新闻倾向于信息功能(赛事直播兼具表情功能),体育教材倾向于教学功能(培训手册兼具指示功能),体育表演倾向于审美 功能,体育营销则倾向于呼唤功能;从文体特征看,体育文本大多具有专业术语多、句型紧凑且富有表现力、多用修辞格等特征。翻译体育文本首先要确定原文功能 和译文功能的异同,同时要把握英汉体育文本的文体异同,使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与行业规范。
关键词:体育翻译;文本功能;文体特征;翻译策略

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翻译
——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为例
戈玲玲 南华大学 何元建 香港中文大学

摘 要:本文以言语幽默概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系统分析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及其英译本为重点,旨在探讨该理论对翻译汉语言 语幽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今后的幽默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证明,言语幽默所依赖的修辞手段的翻译策略和本源概念的翻译方法都 对原文的言语幽默传递至译文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言语幽默概论;言语幽默翻译;围城

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分析
——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2009-2010)的一项实证研究
范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影响力的提升,“中国英语”频频出现在国际知名英文报刊上,它们是确定“中国英语”规范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09-10年全部涉华报道为语料,从中找出共532条“中国英语”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了这些“中国英语”样本的特征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英语”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中国英语”;《纽约时报》;实证研究

CONTENTS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Wang Yin17
Xuanzang’s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as Seen in His Sanskrit Rendition of Dao De Jing  Fu Huisheng31
The Vicissitudes of Manchu-Chinese Translators in the Qing Dynasty: A Historical on Contemporary Efforts to Foster CompetentPerspective Translators  Jin Weiguo36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e Chinese School: Forerunner of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Xu Yuanchong83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Extracts from The Apple Tree (J. Galsworthy)  Cao Minglun117
C/E Translation Practice: (I) A City Night  (II) Sunrise vs. Sunset (Wu Guanzhong)  Wang Weidong122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127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By Wang Yi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p.17

Abstract: Inspired by and drawing on linguistics, modern translatology is as theoretically diverse as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Just as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s established itself in the 21st century as a mainstream sub-discipline in linguistic studies, so the cognitive approach has gained in influence and importance as a method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leading to the forming of what is known as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This paper surveys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by doing two things. First, we identify its two theoretical sources (Cognitive Science and CL). And we then go on to expound its fundamental categories, basic assumptions and key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including: the Kernel Principle of CL; categorization; Prominence Principle and Prototype Theory; metaphor and metonymy; reference point; translation unit of construction; construal; usage-based model; combined methods, etc.. The survey is meant to better inform translation scholars about the cognitive approach and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process

Xuanzang’s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as Seen in His Sanskrit Rendition of Dao De Jing
By Fu Huishe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p.31

Abstract: In documenting a debate between the Buddhists and the Daoists, the early Tang text“Issuing an Imperial Edict for Buddhist Master Xuanzang to Render Laozi (Dao De Jing) into Sanskrit” also identifies Xuanzang’s principal ideas on translation. These ideas informed his undertaking of the translational task with which the emperor had charged him. They also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Xuanzang made to the theoriz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Key words: Xuanzang; translation theory; Chinese-Sanskrit translation; Laozi/Dao De Jing

The Vicissitudes of Manchu-Chinese Translators in the Qing Dynast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ontemporary Efforts to Foster Competent Translators
By Jin Weiguo (Tianjin Vocational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ianjin, China) p.36

Abstract: This paper offers a stage-by-stage stud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Manchu-Chinese translators in the Qing Dynasty, identifying three types of translators that had mad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to forg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promoting an integration of, the Manchu and the Han ethnic group. The survey renders available a historical precedent from which much can be learned for China’s current efforts to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competent translators.
Key words: Manchu-Chinese translation; Qing Dynasty; ethnic integration; training of translator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e Chinese School: Forerunner of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By Xu Yuancho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 83

Abstract: The ontolog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e Chinese school comes from the Old Master’s theory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name and thing, between the faithful and the beautiful. (What is literary translation? It is an art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faithful and the beautiful.) Its epistemology comes from Confucius’ theory of art to be free in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iberty and necessity). Its methodology consists of triple transformation, that is, generalization, equalization (equivalence included), particularization. Its teleology i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readable, enjoyable and delectable or delightful. In short, it is a theory of excellence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place) as against the theory of equivalence in the west.
Key words: ontology;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teleology; cre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heory of excellence (vs. equivalence)